由 yijun 在 14 Apr 2009, 15:49
梁说到底,是一个意气奋发的书生,尽管解放前一直在政治里面打转,左右东西到处串点角色,但,终究是不懂政治,在毛泽东看来,就是不懂事,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懂事。
1,抗日战争打起来后,全国有浓重的失败情绪,看看汪精卫就知道了,汪内心的理性预测,就是中国会失败。梁漱溟更加不会有更高明的眼光。他于是就跟蒋介石打个招呼,然后去延安找毛泽东,想看看毛泽东这里怎么对待抗日前途。一到延安,就感觉气氛迥然不同。毛经常把梁叫去聊,他在延安的16天里,跟毛聊了8次。毛当时手头正写《论持久战》,向梁讲述他对未来的乐观看法,以及理论根据。
梁这个榆木脑袋,估计一下子还难以从悲观情绪中缓过神来,不同的“判断”不好争辩,就跟毛争辩理论,说中国不是阶级社会,至少他以了解一点的明清历史而言,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都不是阶级社会。
这个事情上面,立马就和毛分了眼光的高下:毛就是因为看准了社会的阶级分析这点,才成功地抓住抗战的机会,取得了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取得国家政权。
2,1950年了,新中国都已经建立了。梁到北京,毛刚从苏联回来,就叫来梁,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新政府做事。
这个榆木脑袋回答,我还是在外面好点吧。
为啥要用这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呢?他的逻辑忒简单,就是在重庆的时候,看到二野、三野、四野的军队都进城了,但各支军队的装备衣着相差颇大,发生过一点相互争设备的事情,因此而联想到,是不是共产党胜利后也会继续发生军阀割据的事情呢?
这个担心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如何评估。他缺的就是这根弦,政治的弦。
他因此担心,就延伸到担心共产党的政权是否稳固,也因此,想保持一定距离。
这样一种心理,显然只会让毛嫌。
因为,梁如果真的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书生,守着本分做思想做学问,那也好,但他又一直喜欢捣腾政治,(当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做政治,而只是从事社会运动),要做中立者,建立民盟,说话著文都喜欢占势,就是他自称的,从小语不惊人势不休,喜欢干众是而独非的事。
如果他有周恩来一成的聪明,那也行,能够有方向。
但他没有,只有独立的热情,而无明澈的力量。
这就决定了,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样版。正是因为这个样板能够成立,使得他成为了毛要重点批判的对象。
这个心理,一直到发生高岗事件时,他还忍不住拿来自我安慰一下:高岗出事了吧,我早想到了。。。但是他是否反省过,何以毛能够轻易把高岗搞掉?何以高岗成为不了蒋时期的军阀?
3,53年,他最后和毛公开争吵。到他88岁时,承认自己,是自己错了,纯属自己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就是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