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0: Undefined array key "cached"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1: Undefined array key "norm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2: Undefined array key "tot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3: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6: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7: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长途大巴 • 阅读主题 - 【转】第三条道路

【转】第三条道路

【转】第三条道路

帖子Wuzhideren 在 26 Apr 2011, 11:57

《城市 空间 设计》(URBAN FLUX)是天津大学主办的一本建筑类专业杂志。专注城市与建筑实验,以独特视角讨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教育;关注建筑人文背景、城市文脉及内在特性,以建筑为对象,讲述艺术与哲学;以多元视角,用案例及深度分析方式,挖掘设计思想与建造;展现当下建筑领域新趋势及发展方向,从构思、到理念、到方案、到细节;研究建筑前沿理论,传播行业资讯,意在引导新的建筑潮流,确立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新声。

《城市 空间 设计》总14期 新观察
第三条道路 文/金秋野

有人问我:“那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一下子说不出来,我们都能感觉到风向,却无法清晰地描述这阵风。有人说,风气十年一变。我觉得,这里有观念上的弹性极限,也有一些集体性的内在的迫切需求,它来自于个人对全局的默默认知,虽然出之于内心,却很可能是最客观的动力。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从晚上到早上,心里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加以表述。

凌晨3点,一个词跑进我的脑袋,那就是贝先生说的“第三条道路”。他在1982年谈到了这个问题,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了。很多人曾为此努力,却不得要领。今天想来,这可能仍然是最要紧的一个方向,虽然简单,虽然直接,但很真实。贝聿铭说:“我的真意是希望由此找到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道路,这个责任非同小可,我要做的只是拨开杂草,让来者看到隐于其中的一条路径。”道理谁都明白,目标大家也不见得反对,可是三十年来,还真没见到有多少人认真把这当个事情;即使不自觉之间已经走在路上,也因为自尊或其他什么成见,不去触碰这个词,甚至于,内心里开始对种说法生出抵触之情。如今我们要重新绍述,要认真而诚恳地说,我们要寻找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正是贝先生的第三条道路。

二十八年前贝聿铭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历史格局和社会心智与今天全然不同。那时候西方的建筑世界郁郁乎文哉,我们心急,却都不知道从哪儿学起。接下来这二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改革开放到软着陆、从大包干到农民工、从自由主义到新左派、从贴邮票到互联网。如今,除了使用筷子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摸石头过河”,我们的人生经验几乎全然西化了,即便是最有抱负的中国建筑师,也不太把追求文化独立性、自主的形式语言和一种外在于西方知识系统的建筑美学和伦理当回事。有人诚意追求“中式风格”与地产经纪的结合点,有人循着西方建筑理论的思路开始遭受“原型焦虑”的折磨。与上一代或再上一代建筑师比,他们要么更加超然,要么普遍虚无。

很快,西方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在二十年积极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之后,不自觉地,人们开始以西方的制度标准、美学趣味和工艺品质来衡量中国的建筑实践。一比之下难免会有失望,结果名正言顺成为“先进即正确”的信徒,“达到并赶超国际标准”的工具理性甚嚣尘上。可同样是因为交流和思考,让我们更能看清西方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无解。故此,我们不妨把目标放低一点,不去谋求超越,而去另辟蹊径。如今假如不能自寻出路,恐怕以后就会是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无论在哪个领域,寻找第三条道路的理由都是充分的,局面都是迫切的,努力都是必须的。

现在重新回顾一下贝先生这句话。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摒弃了“建筑创作”这个词,建筑师职业内涵扩大了,“库哈斯主义”之后,建筑设计更像是运筹,建筑师更像商人。但在我心里,总是还有个不变的形象在,有个恒常的东西在。理论界谈民族、谈传统,先前大多数论述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二者混为一谈。如今我们要很清楚地一分为二,从这个角度来说,贝先生“寻找民族化道路”的这一说法,也许并不确切。但是在这句话里面,贝先生自己留出了余地,他说得很清楚,他要做的只是拨开杂草,给我们指出一个方向,我想这个他做到了,三十年之后,我们终于可以直接求知于西方世界,对历史看得也更清楚些,在这个文化环境中,最有自尊心的、最无成见、最愿意认真积跬步以至千里的人,都该明白,除此之外我们几乎别无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没有别的方向。有些人沉湎于历史,在对人或物的追怀中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我认为无助于当世。跟着西方更没有前途,即便我们跟他们一模一样了,也注定得不到尊重和关心,还得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关心自己,最后的结果总归是斗争而不是和解,这是关乎生存空间和文明形态的问题,没得商量。很多建筑师主张的“处理现实”,其实只是权宜之计,因为现实是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一个浪头跟一个浪头,还没等辨明洋流,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这些道路都不通,连个方向都算不上,只能算是避难所。现在,商品、利润、全球化、资本运作都是褒义词,人们总是奢求最高性价比,所以才会一晌贪欢,甲方跟官员称兄道弟,建筑师跟甲方称兄道弟,搞评论的跟建筑师称兄道弟,不为别的,就为切一块蛋糕分一杯羹。说到底,心中缺乏“诚”与“敬”,给自己很多妥协的借口、惰怠的理由,却美其名曰叫“入世”。说明白点,那不是入世,那叫混世,入世需要勇敢坚毅、百折不挠,混世却可以随风摇摆、顺水推船。入世的是菩萨,混世的是魔王,两码事。

既然此路不通,就得另觅出路,这个很难、性价比偏低,所以识时务者、聪明人和成熟的人避而不谈,只有傻瓜才肯信以为真。贝先生是傻瓜吗?有人会说,他奢谈所谓“第三条道路”,自己却不全心求索,话是噱头,人是滑头。我死心眼,不敢这样虚无,我倒是宁可相信他老人家是真诚的,否则他何必苦思冥想搞什么“民族风格”,干嘛不直接把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批发到中国,以求得皆大欢喜呢?他的立场、他的作品,都表明他铁了心要跟我们分担同一份焦虑,这份焦虑,从鸦片战争算起,两百年了,不管你身在哪里、操哪种语言,只要你皮肤没变色,理智没沦丧,哪怕化成灰都能感觉到。

“第三条道路”是一个明智方向。首先,它告诉我们,不能因自尊和傲慢而抛弃西方现代主义,乃至西方古典精神。有一句话,黑格尔说的,我记不清了,大概的意思是,新的范畴必须涵盖已知的所有范畴。西方建筑的历史与现实是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的丰碑,其过程、案例和人物都是我们的思想资源。我个人就暗暗觉得,柯布的救世情怀和天真勇毅跟孔夫子很像,然后不禁推断,古往今来,以人格来揣摩世情,千古没有变化,环境的进化有赖于倾注心血的建筑实践,而建筑师的成就必然附丽于对个人成就的渴求之上,他的自我完成就是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的载体。其次,它告诉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寻找资源。一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素材的兴趣应该分开来处理。在历史的两个部分(大传统和小传统)中,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不能放弃知识传统,它差点被遗忘和切断了,而那恰恰就是重建秩序的关键之所在。最后还有民间智慧,现在唯一真正受重视的东西。也许还包含更多,但也有排斥,排斥那些盲从派、知识追星族、犬儒、哲学贩子诡辩家(他们没有信念),以及混世魔王。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个关键问题,不是缺少好的设计师或充满敬业精神的职业工作者,而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精英和诗人的介入,在哲学的意义上来探寻一个模式、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独特的诗意和实践伦理,来为中国建筑注入灵魂。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灵巧的双手,还有智慧的头脑和充沛的感情。

既然我们不能超越现代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就必须使用西方建筑的一些现成的东西,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些词汇。不妨把建筑构思分为遣词、结句和谋篇三个层次,我们在第一个层次上,可以也不得不使用基本的抽象形式语言,然后在两外两个层次上,采用何种语法去组织句子结构、用什么体裁去表达什么感情,就不受限制了。用英语来写骈文的确不容易,但我们心目中挂念的倒不是骈文。梁思成的建筑语言学类比的问题,首先在于他给出的词汇定义并不基本,但分析方法不妨借用。贝聿铭在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中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从舆情上看,大家并不特别认同。我们如何拉接两个传统,找到自己的语言?作为先行者,前辈并没给我们留下特别具体、可供操作的思想资源。

现在需要把问题搞得更清楚些。第三条道路,就是要在东西方之间,为建筑提供一条美学和伦理的自新之路,它关乎我们来日的生存想象。我们若想在第三条道路走下去,就要有一部合乎规格的车辆,它的四个轮子分别是:知识传统、西方模式、中国现实和个人表达,四者缺一不可。这里不提公共空间、不提低碳、不提非线性、不提表皮、不提地域性、不提建构,那些时髦的范畴没错,但都包含在更大的范畴之内,它们或者太重,或者太轻,都不是最迫切的问题。除此之外,有更多值得牵挂的东西,尤其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苦思和创造,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圣徒精神,来与商品时代的滚滚大潮搏击。我们的出路,有时候不得不寄望于个体树立精神标杆,给众人一个模式而不仅仅是潮流,艺术没有集体创造,要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

很多建筑师直接求学于西方,他们之中最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抓住这一体系的精髓,并以个人的悟性加以弘扬,这是四个轮子里相对最稳妥的一个。中国现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库哈斯说得没错,他的总结针针见血,但他毕竟不能感同身受,农民工不是他的亲戚。所以我们还不能轻松地审美起来,我们还是要改进,野蛮的原始积累和非人道的城市化、两极分化的环境体验和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都有改善的必要,总有一天我们能从噩梦中醒来。在残酷的现实里,确实可以生出设计素材和思考动力,但它必须是批评性的,它的不完美提供了这一切。批评地思考中国当下问题,就不能不回到传统,我本能地质疑人们“公共空间”的偏爱,也就是西方语境下民主自由的无条件偏爱,同西方语境教育出来的最有反思精神的哲人一道,必须将这套“被现代”过程中无条件接受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住模式,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生存想象,都进行彻底全面的反思。美学就是伦理,形式就是秩序。当我们开始树立新一套美学标准,开始展开新一轮环境构思,进行新一季生存想象,旧的秩序才能慢慢消退。所以说最要紧的还是我们的知识传统,那里就有礼和乐,乐就是形式,也就是秩序,“乐理通伦理者也”(《礼记》)。如何应对面前这个礼崩乐坏的局面呢?回到传统,周身沉浸于其中。
在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中,所谓的“实验”更像是一种工作,一种姿态,而不是一种体验,一种知行合一的人生道路。“思”已经物质化了,它外在于身体和实践,成为自我标榜。况且,太多所谓“实验”只是紧随别人的脚步,带着崇敬与赞叹,从别人的作品中培养自己的趣味,期待别人的掌声。“达到并超越国际水平”这个标准,用来衡量经济、技术或管理则可,用来衡量艺术不行,因为创造性和灵性没有统一标准。只有苍白乏味的心灵,才不懂反求诸己,只懂亦步亦趋。第一代“实验建筑师”,喊着“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口号,梁山的炕头还没捂热乎就去打方腊了。

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一小撮天真勇毅、不识时务的建筑人投身于传统,像传统知识人(较文人的范畴更加广泛)一样追求“君子不器”的境界,同时保持清醒,目视当代,心系故国,毕竟,五千年的积淀不能轻易丢弃。我相信那里应该有一些要紧的资源,它能提供一些生存想象和环境美学,从城市到建筑,都可以找到一条新路。历史素材可以不仅仅是园林和国画,也可以是意识形态、民间信仰或巫术层面的东西。儒、道、佛的哲学是指导性的原则,我们爱物,但要爱得有道理,晚清的道器之争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新的研究/实践者要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沉湎和超脱之间、用心与无心之间、技术偏爱和原初体验之间,寻求中国式的平衡,明晰而客观,沉湎而充满感情。要同时具有高迪的雄心和巴拉干的平常心。这件事是个阶段任务,只能依靠少数派来完成,因此个别建筑师责任重大,却不能以小圈子或小团体固步自封,一旦自大起来,就会江郎才尽。

一切都是平衡。第三条道路不是高速公路,只是千尺危崖上的一根细细的平衡木。前几天批改作业的时候,看到学生写的一句话非常令我感佩。他说:“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思考中国建筑未来的建筑人走在独木桥上,掉下去不会是惊涛骇浪,而是鲜花美女,只有闭上眼,抵住物质的诱惑,一直前行。闭上眼,那是中国建筑的明天。”(魏宏源)

《黑客帝国》(Matrix)的结尾部分,尼奥瞎了双眼,就此能够看透机器世界的真实结构。这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在第三条道路上也是如此—闭上眼才有平衡。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Re: 【转】第三条道路

帖子Wuzhideren 在 28 Apr 2011, 03:32

[b][color=blue]
心如风尚待吹起
依如故山云绕依
恋恋意尚浅
因为你我还未相见

心自从相许之日
情便有相悦之期
爱 再不能平静
因你我彼此相依

千年 海上天色 万古山陵
总不免风雨来相栖
如今对望深沉百年如一
却也难舍难分离[/color][/b]

[flash=200,46]http://disk.kugou.com/player/0/8/0/1/default/200/B0F8BF3802661DCF/mini.swf[/flash]
《心依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尾曲
作词:朱青生 徐 欢 王之一
作曲:王之一
演唱:常石磊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回到 城市化


谁在线

本版乘客: 没注册乘客 和 0 路人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