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Wuzhideren 在 05 Jun 2011, 14:31
我明白方向了,抽空我再读读《天问》,记得读这本书是老早的事情了,还上中学呢,后来都没去翻过了。
我最近很感兴趣研究这个问题,在天涯里看到一段文字,贴上来,请yijun你帮我们品读解说下。
[quote]作者:一生只做一件事80 回复日期:2011-02-08 01:02:16
形式逻辑体系的诞生
“‘第一次数学危机’后,诡辩开始在古希腊盛行。诡辩,指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诡辩很有欺骗性、很有迷惑性。诡辩在论证过程中,总会做一番详细的推理。而且从表面上看,这种推理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诡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人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诡辩是错误的,但就是不知道它错在哪里?
诡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表面上看,诡辩论证的过程是符合逻辑的,实际上诡辩采取了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虚构论据等手法,才作出了颠倒黑白、似是而非的推论。诡辩常用的手法还有: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循环论证、以人为据,诉诸权威、人身攻击、机械类比、以偏概全,等等。”
“那从这些诡辩常用的手法来看,驳倒诡辩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杨若水问周秘书。
“批驳者的思维逻辑一定要严谨,稍有不慎,就会被诡辩者钻了空子。”周秘书道。
“是这样,研究和批判‘诡辩’可以锻炼一个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史上,研究和批判‘诡辩’也大大地推动了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
但‘诡辩’也不是一无是处,‘诡辩’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约公元前490-约公元前425),代表观点有‘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等等。‘芝诺悖论’涉及到连续性、无限大和无限小,等等,丰富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芝诺在论证命题时经常采用归谬法,从反面去证明。这种论证方法也给别人以启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认为芝诺是‘辩证法的发明人’。
芝诺之后就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了。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苏格拉底在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芝诺的反证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再然后,经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努力,形式逻辑学最终成立。”
“老问题,中国也有诡辩家,比如‘诸子百家’里‘名家’的公孙龙,他也提出过一个著名悖论,叫‘白马非马’。那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在研究与批判‘诡辩’的过程中创造出‘形式逻辑’来呢?再说‘名家’,‘名家’也取得了很多逻辑学的成果。但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学最终成为古希腊的传统,而名家这个学派后来却几乎没有了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
“逻辑学研究的是思维的思维。她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感觉表象,需要研究者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她也可以说是最容易的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等等。但这种熟知往往反而又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悉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业已熟悉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比方说吧,”杨若水道,“逻辑课会花很大的篇幅讲授一些最基本的、最浅显的道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不是‘非’,‘非’不是‘是’;不‘是’就是‘非’,不‘非’就是‘是’。。。。。。听起来就象绕口令一样,你说学起来枯燥不枯燥――可是,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掌握了逻辑学,只是锻炼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能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前,我们提过中国人很‘务实’,很‘务实’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会对这样一门‘务虚’的学问感兴趣呢?”
“记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也点评过‘名家’――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周秘书叹了一口气,“如此说来,‘名家’没有继承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更不要提汉武帝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还有一个问题,”周秘书道,“形式逻辑学非常枯燥、深奥,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不是非常紧密。在古希腊那个年代,恐怕只有‘老学究’们才会对她感兴趣。形式逻辑学是怎样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被西方人广泛接受呢?”
“这都要归功于一本书,”杨若水道,“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