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0: Undefined array key "cached"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1: Undefined array key "norm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2: Undefined array key "tot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3: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6: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7: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长途大巴 • 阅读主题 -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帖子Wuzhideren 在 10 Jul 2011, 03:31

转帖三篇相关文字。

[b]家园建设的主体——谢英俊建筑实践的启示[/b]

基于工业化大生产与专业分工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体系日益强大,人类栖居于大地上按自我意愿筑巢的自然权力,也越来越多地从个体和群落手中转移到少数大开发商、政府与建筑师手中。栖居的设计建造,成了一种知识垄断和壁垒。想象一下当下城市人痛苦面对别无选择的由专业设计和开发而来的商品楼盘,你要明白那不仅仅是土地、资本的壁垒,也是知识的。

久而久之,人类普遍的建设自我家园的能力,或者说适应生存环境而发展出的筑巢能力,以及栖居文化的多样性,都会发生退化。2005年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选择深圳一个老太太穷四十年时间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建起的四层楼房作为参展作品,正是对这种自己动手筑巢的稀有个案的重视(参见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75adaa0100oeg2.html)。同期展出的Samuel Mockbee的乡村工作室的工作,也是从帮助美国南方贫穷社区居民的建设中,来探索建造方式与材料的多样性,从而增强人类栖居的能力与知识。

的而缺乏来自民间筑巢文化基因多样性的哺育与启发,以及民间筑巢能力所附带的对地方、环境及气候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建筑学就会日益失去大众性与地方性的基础与脉络。依靠技术与材料的进步及设计精英的形式创造,建筑学未来可能走向两个极端:更加通用化机器化,或者更形式性化明星化。

这两者都会导致建筑设计过程参与者(包括建筑师、业主与公众)的大量萎缩,从而损害建筑学的多样活力,同时也损害建筑及所组成的城市空间的多样活力。想象一个城市全部由高度工业化功能化的建筑产品及少数精美的标志性建筑组成,公众在使用中不可以扩建加建改建临建违建,那将是一个多么乏味的空间环境。

正是这些非正规的由普通人动手进行的建设活动,如破墙开店、临时食街、报刊商亭、街边摆摊、遮阳篷、屋顶花园、填空补齐、见缝插针……从而弥补了正规、专业同时往往是不便宜的设计的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使得城市空间还可以是生活化的、大众趣味和手工的、有多样性和惊喜的,同时也是便利和便宜的。

今日城市的非正规建设活动,大都使用轻钢材料结构。轻钢之于今日的民众,就像木头之于中国先民,是平民阶层的材料与结构。这些充斥城市犄角旮旯里的轻钢骨架的自发搭建,可以看作谢英俊轻钢建筑体系的起源。谢英俊对轻钢材料的选择及轻钢结构施工方法的发展,具备了通俗易得、经济环保、简单易学、可灵活发挥的特点。

这种通俗开放的建筑策略,与谢英俊称之为“互为主体”的沟通实践的结合,构成了谢英俊实践在两个领域的开拓性:建筑学的,同时又是社会学的。我想用另一个社会学概念来解释谢英俊建筑实践的特点和价值,那就是“赋权”Empowerment。赋权是指个人、组织与社区借由一种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从而获得掌控(control)自己本身相关事务的力量,以提升个人生活、组织功能与社区生活品质。谢英俊以“协力造屋”为口号发动灾区村民活动共建家园的建筑实践,以互助建房及相应的庆典仪式来重塑社区的健康结构(在受灾地区还是一种精神/心理创伤地治疗),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赋权过程所包含的三重内容:“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社群意识”(sense of community)。

现代建筑学的知识壁垒,不仅仅是矗立在城市居民跟前,也深刻地影响到广大的中国乡村地区。在时代变革和现代转型的裹挟当中,无数中国农民无奈和短见地放弃了自己的民居传统和栖居方式,也就放弃了原本存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建筑权力,而模仿起城市的别墅洋房、面砖幕墙。地震之后,这种缺乏质检控制体系只有在地震之后,才能让人认识到其中对生命的威胁,且不论其对栖居文化的影响如何。

谢英俊将建筑实践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占中国70%人口的农村,这令他看起来像一个公益或者说是雷锋式的建筑师,也与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博大的社会情怀一脉相承。但实际上,谢英俊建筑实践的贡献首先是建筑学方面的,体现在他开放的低成本可持续技术和实践方法。特别是他将建筑技术开放也就是赋权给建设的另一主体普通用户来继续发展,表明他已经超越了现代主义建筑以来浓厚的英雄情结与精英意识,走出了现代建筑日益流于形式创造、日益缺乏源头活水至而不断被抛弃和宣布死亡的困局。所以他的建筑体系和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农村建筑的,而是适用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所有建造,是值得所有的从业者来思考和参与的变革。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日益依赖地产化,而且是大地产化,或称大盘化和围墙化。这种地产化路径依赖的城镇化,在中国中小城镇尤为风行和令人担忧。而乡村,也毫无疑义地成为这种城镇化的镜像和复制。这种城乡家园建设主体的政府与地产的两极化二元化,也就是人民作为家园建设主体的萎缩过程。

我们曾经有很多“人民xx为人民”的句式,如人民城市为人民。但是如果真正要创造人民“之”(of)城市,就只有“由”(by)人民来建设,才谈得上“为”(for)人民。所以要达到人民城市建筑为人民,其前提必须是人民城市建筑人民建。人民必须成为建设的主体,这对城市、建筑、社会,都是必须的。

以人民为城乡建设主体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切实地拆除限制人民成为建设主体的门槛,进行赋权。赋权可以从规划的划地开始:比如除了形式上的公众参与,规划师能否切实将土地划小到个体或群体(具体的人民)合作可以参与的程度?规划土地管理者能否可以将切小的土地零售给个人或合作群体而不总是批发给大地产商?建筑师能否像谢英俊那样与个人或合作群体互为主体地设计和建造家园?有了合法小物业权利的个人和合作群体能否对自己的物业和社区有更多的话语权?对自身物业和社区有话语权的人民才会培养出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参与技巧和主体意识,才能是真正意义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建设,城市的使用者总是人民。即使是利用资本与知识壁垒建造的城市,人民归根结底是城市发展与运转的主体,与主动赋权给人民的建设方式相比,只不过是过程和成本不一样而已。人民可以用脚来投票他们厌恶的城市,也可以动手来更改他们不满意的城市,这是不为其它意志所转移的事实。

套用毛主席关于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句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城乡建设的主体和动力。

《城市 空间 设计》 第19期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Re: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帖子Wuzhideren 在 10 Jul 2011, 03:3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2f1c60100r0bq.html
王墨林:略述謝英俊的「場所主義」(2011-04-06 11:16:49)
标签: 杂谈
王墨林(臺灣資深劇場工作者、導演,資深文化評論者)

以謝英俊作為一種方法,我們從臺灣充滿了世俗化的現代主義風建築,可以觀察到臺灣人對於現代性的體會,大抵限定於對劃一化形式的審美經驗,多樣性反而從一套套的人工化的工學系統中被排除掉。因而以謝英俊作為一種方法,我們在他設計的建築中,最深刻感受到的卽是他為未來自然生成的多樣性預留出發展的空間。這裡提到所謂的「多樣性」,可以說是相對於資本主義最為強調的「均質化」,切斷在地長時間積累起來,並成為了一種社會關係資本的風土人情,卻以極快的速度重新再配置模造的均質化文化,使生活環境漸漸失去了它的「場所性」。

謝英俊的「場所主義」恰恰是一條路徑,讓我們由此審視從一九六O年代開始流行現代主義與社區建築的結合,卻產生切斷個人與文化連結的必要之惡,完全被稱之為一套標準化的「生活機能」模式所取代。生活環境原本是身體行為與外部建築的關係,在不斷辯證下所互動出的一個「場所」(place),就是以身體的行為對「場所」進行佔有的行動,如此才從中產生「居住」的意義;而居住者也因為對這個場所=生活世界的佔有,所謂「主體」更由此而生。五、六0年代在西方社會福利制度下興建的「國民住宅」,卻因常常設計過度而形成另一種新的人工化場所,「居住者」的身體行為因而踰越了設計者架空的想像,而將空間的行動權從設計者手中奪取過來,遂被稱之為「犯罪的溫床」,其結局就是全部炸毀,其中著名例子乃是一九五八年美國聖路易市政府蓋的33棟11層的Pruitt Igoe社區,於一九七二年將其炸毀。

謝英俊在其經典建築,也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在日月潭為原住民邵族所蓋成的一個新社區,其中最重要的不只是部落的重建,更是族人失落已久的一座生活世界的再現。我們就看到在臺灣原住民之中,因漢化最深而被整個原住民論述邊緣化的邵族,他們先以對國有地,也是對祖先曾經保衛的土地予以佔據,並在其地面以自然材質蓋了族人的房屋,然後通過「祖靈籃」的連結,由此建構起邵族在聖與俗、公與私、中心與邊緣對立下的公共圈論述。現代性的空間在這個過程裡,一直被擠壓地往後退,而讓原住民佔據了現代性後退出來的空白,邵族就在這個空白上建立了他們的場所=生活世界,也是一座支持主體的基體。

謝英俊在其「場所主義」所主張的多樣性,相對於均質性或標準化的建築環境,或被稱為充滿混雜性,也就是在多樣混合的異質空間裡一直呈現著一種不安定狀態,卽使房屋已造好,因身體知覺仍不斷在空間﹛space﹜被體驗化,而居住者就將這種身體被經驗化的世界不斷延展出一座實存的空間,並據此成為身分認同的座標。或者我們可以說,在「場所主義」下的場所=生活世界,從外形看愈來愈已喪失其現代性的建築環境,但它卻是最適於主體存在的環境。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Re: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帖子Wuzhideren 在 10 Jul 2011, 03: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87e8b0100rieg.html
《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建筑批评专栏
2011年第3期
主持人:史建
主题:“什么是人民的建筑”笔谈
主持人语
谢英俊 人民的建筑
——关系到70%人类居所的实践与探索
王明蘅 俯览建筑大地:关于谢英俊
王墨林 略述谢英俊的“场所主义”
朱 涛 人民建筑、个人建筑、社区建筑
崔 恺 关于人民建筑的思考
黄伟文 家园建设的主体

——谢英俊建筑实践的启示

“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着普世理想的世界性建筑思潮,其理想是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结合。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运动一方面陷入形式主义泥潭,并随着60年代国际风格广受质疑而式微;一方面毫无抵抗地倒向以消费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建立技术与专业的壁垒,使建筑与人更加疏离。

“谢英俊自199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强化用户为参与主体的项目,采用以适用科技、协力造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社会建筑实践。尤其是在两岸灾后重建、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建筑与社区重建的项目中,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与工法,透过此一平台,居民不仅可以参与其中,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当地的传统,也得以体现和延续。

“当建筑日益受制于市场机制并沉迷于形式主义美学,谢英俊逆潮流而动的卓绝作为,就显得殊为‘另类’和难得。

“从社会建筑角度,向媒体和观众展示谢英俊实践的真意;从开放建筑角度,向建筑界揭示谢英俊设计理念的真相,是展览举办的目的。”

以上文字,是我作为策展人为“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写的展览前言。在编辑本辑“新观察”的时候,展览已顺利地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和深圳图书馆展出,并举办了四场学术论坛。

谢英俊和我都对论坛寄予厚望,我们不愿意看到应景式的、即兴的、客套的发言,期待经过充分准备的观点阐述与真诚讨论。台湾的两位学者很规范,在展览开幕之前就传来了精彩的发言提纲,由此带动大陆学者和建筑师们也进行了发言的先期或后期的文本化整理。

这是一个更多用言语而非书写表达话语的时代,录音、速记和整理的便捷,已经使即兴式发言可以“轻易”转化成流畅、清晰的文本。书写,以及书写过程中的阻滞、思考、谋篇的愉悦,逐渐让位于无序言说和极端化表述的快感。

这次我们逆潮流而动,“逼迫”论坛嘉宾以文本(而非论坛发言速记整理稿)呈现其观点,因文章较多,将分几辑刊出。本辑收录六篇文章,打破了“新观察”每辑四篇笔谈体文章的“惯例”,是从不同角度对谢英俊建筑设计实践与思想的思考,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点评了。

需要说明的是,谢英俊的文章,整理自他4月10日下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同名演讲,这似乎是其实践与思想最直白的表述了,当时我也在场,记得演讲进行到最后,背景银幕上出现他在杨柳村项目现场的表述:“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就是农民工干出来的,所以没有任何的理由怀疑,说他们没有办法自己盖自己的房子”时,现场气氛非常感人。现在这些文字经他亲手整理出来,还是稍显空泛,这使我又有些怀疑文本的力量了。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Re: 一个颇有意味的视角

帖子yijun 在 10 Jul 2011, 21:38

这几十年,别说是中国的建筑,电力,水利,公路,铁路,哪里不是以农民工为主体。。。这里的背景,就是国家的工业化的深入,使得过去的所谓城市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做装修时,几个师傅判断一根梁是否结构梁,办法就是拿电锤敲,敲到露出钢筋为止。。。唉,农民工应该说是国家在职业培训上缺位所产生的过度角色。
yijun
Site Admin
 
帖子: 4448
加入: 10 Feb 2007, 02:16
地区: 北京


回到 城市化


谁在线

本版乘客: 没注册乘客 和 0 路人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