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yijun 在 31 Jan 2012, 11:58
所谓多数,对泽东而言,近观,需要仔细计算;远观,需要有宏大视野。
井冈山时期,有了根据地,开始给农民分地,也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怎么个没收法,怎么个分法,都需要仔细掂量,不断在实践中修正,牢牢把握一个要点:如何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从而,也就用上了多数人。
一开始,地主富农的土地财产,一律没收;后来修正为地主不给地,但富农给差地;后来又修正为富农也参与平分,地主按照是否参与农业劳动做区分;后来又修正为...总之,细化又细化,以至于泽东一度被党内某些人攻击为用计算来划分阶级...
如此不断修正的目的,始终就是一个:尽量获得多数。有了多数,才有枪杆子的人与物,才有从国民党那里抢夺权力的武器。
长征后期,对于红军下一步要干啥,泽东依据多数原则,敏锐地找到了“抗日”这个最大的“点”,只有抗日,才能获得新形势下,全中国范围内最大的多数,甚至,这个多数都可以把蒋介石包容进来!然后,反过来,打蒋介石的含义,也就顺理成章,从不那么容易让大众理解的推翻反对派,演变为非常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打倒卖国贼。
这个弯,在当时,对于大多数党的高级干部,并不是那么容易转的,因为在这个新的框架下,理论上是可以包容蒋介石的,而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目标,则被暂时搁置。
历史证明,这是共产党之所以最终能够获得全国范围政权最为关键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