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0: Undefined array key "cached"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1: Undefined array key "norm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db/dbal.php on line 112: Undefined array key "total"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session.php on line 88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3: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5: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6: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phpBB Debug] PHP Notice: in file /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3397: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includes/functions.php:2922)
长途大巴 • 阅读主题 - 与yijun谈话录

与yijun谈话录

Re: 与yijun谈话录

帖子文静 在 17 Aug 2013, 20:24

yijun: 中国之道统,周敦颐之通书,有很好的叙说,值得推荐。若真懂了此书,佛就失业喽。

motif: 为什么这么说?所谓的佛法高深,此何谓哉?

yijun: 有直道在此,你还会选择弯道?佛的诸多意项本身就是一弯的存在。把佛经用word打开,去掉其诸多弯道,剩下直的部分,替换为,例如诚字,就行了。
诚者,圣人之本。通书第一句话。我翻译一下,诚,人至于圣之境地,即是以诚为本体。立下此一命题,你不妨多方质疑之,我逐一申叙,或可说明此一字足矣。

motif: 诚,乃修行的第一根基?对否?

yijun: 有第二吗?

motif: 既是最高者,亦是最低者?践行此一诚字,是否就是修行的全部内容?

yijun: 在诚之一字上下功夫,无论你此地何等不堪,都足以令你起步直蹈圣地。
应该反过来说,修行之最终目的,籍由诚,即可抵达。

motif: 那天赋的差异,何以去平?

yijun: 差异,只是在于体诚之进度有异。
举例,你现在牙疼,则你如何才是诚?

motif: 赶紧找药服下,或者拿冰块敷。

yijun: 这只是你的行为应对,而不是心的应对。诚,是心的体用。我是问你,牙疼了,如何以诚应对?

motif: 会找些好听的音乐,或者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去消磨时间。疼痛,本质的解决之道就是消解伴随之的时间。

yijun: 这恰好就是诚之反面。

motif: 为什么?

yijun: 我说了,诚是心上的事,要去体察当地当时之心,才能知道诚的意思。当时当地之心是怎样的呢?当时有哪些念头呢?有哪些情绪反应呢?

motif: 念头:赶快找个法子把疼痛消除掉。情绪反应:极端烦躁。

yijun: 更仔细地回忆下。对,你开始接近自己的心了。

motif: 当时心地:后悔自己没有防微杜渐,比如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少吃糖,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等等。或者,下定决心,不熬夜,以免上火引起牙疼。

yijun: 杂念纷扰,心绪烦躁。对不对?

motif: 对,确实如此!书也看不进,甚至难以入眠。

yijun: 这就是诚的反动。所有这些反应,把它们反过来,就是向着诚。
杂念,无需有。悔,无意义,追,正道自然在。情绪,无需有。烦躁,只是更強烈干挠心之诚。诚,就是消弥这一切,静定感受,依然保持静定。然后,该干嘛干嘛。
这就是一个例子,每个人脚底下的实地,可踏,而后可行,行而可至于圣地。

motif: 我的意见是,找个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儿,然后,自己沉醉进去。

yijun: 你这恰是不诚。 何以说这正是不诚呢?自己当时的境遇是什么,自己面对这境遇起了何反应,这都是实地。在此实地,所谓诚,是看到这实际发生了的一切,以及自己可能的一切,静定地看到,等待自我良知,或者我所谓心的自然呈现,然后,以此良知决定自己该如何应对此境遇,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你的那个选择呢,仅仅是多个可能的选择之一,你不是看到它的本质是逃避,而是进而令自己进入这唯一的自由度空间中,此所谓自弃而已,大不诚也。这一种自弃,有个典型,就是爱因斯坦。他的俗世生活一直不顺遂,几次婚姻也都不怎么样。他选择躲入自然的问题里,最后坦承,自己的生活是失败的。

Iros: 《 传习录 》下: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言: 病物亦难格 ,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这个快活怎么解释?

yijun: 阳明那话,正是指日常功夫的积累。

Iros: 想不通,快活怎么和做功夫联系起来,跟静又有什么关系。

yijin: 那个快活,须到这段话里去理解:
【206】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
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
「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知。」曰:「尔那一点良知,是
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
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
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著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
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病物难格,这个格,正是我所谓以诚待之。之所以难,难在杂念与情绪之盛,犹強于平时。所以我们只有在平时更容易的情境下,熟悉那快活的自我良知,即上段所谓快乐穩当处,是所谓真机,能抓住,常如此,便是功夫的积累,尔后,就能更轻松对付病物。

Iros: 总算明白日常生活的可着力点了。

周翊: 牙痛保持静定是诚,应该也有不定静的诚,比如爱情,或者失恋。

yijun: 失恋时,心不静定。但,这不静定的心,不是你的本心。你的本心是什么?是选择,是能选择的自由。失恋了,你只存在于一个维度里,只有一个不静定的唯一的状态,无可自拔。那只是说明你已丧失选择的自由,你无法在多个可能性中间选择自己,而只能陷于一个维度。反之,若你总能保有选择的自由,一个状态是不静定的,还有其他的状态,例如清醒而静定的,你终究会选择自我感觉更清醒的,一般而言,时间也证明了,你终究是这个选择。所以,你的本心是什么?就是这个能凌驾于一切情绪与杂念的默识着的自我,它等同于选择的自由。
你会说,那是在时间上串行陈列着的自我,而无法是在一个时刻里并存的自我。恰恰,这就是修行所谓的功夫:让多个自我总是并立着,在任何境遇里,然后,阳明所谓的良知,我所谓的心,一个遵从良知而总是能做自由选择的自我,从中呈现。儒家谓之圣,佛家谓之佛,道家谓之道。
那么,失恋了,何谓诚?那个诚,不是仅仅看到一个片面里的自我,因为一个情绪里的自我,不等于你全部的自我,而仅仅是那一个在具体境遇里由境而激发的一个对外境的模印。显然,你不会承认,那个单薄的模印,就是你的全部。你当时的诚,首先就是承认此点,然后,看到原本还可以自由选择的自我,然后,看到自己的良知,一个活泼泼的一眼了知自己应该是怎样的自我。此之谓诚。
其实有过极端情绪体验的人,只要不是天性太狭隘,哪怕你是撕心裂肺之时,心下也偶尔会有一片刻的游离,游离至漠然,或促狭,或自嘲,等等等等,那就是一个所谓的真机,提示自己有抽离的能力,有选择的自由,只不过强大的情绪力量还是会觉得,还是应该走完那个程序,所谓行礼如仪。

回到牙疼。牙疼,仅是我所谓落到实处的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境遇,我们都可以拿来讨论,何谓以诚对之。而这以诚对之,绝非你目前所想象的诚。而是全部的修行。有法有体有用,莫不兼备。

牙疼不算什么,你用心入静训练一个月之后,再遇牙疼,至少能轻易放松自己的牙床,口腔内膜,痛,任它痛,心不起波澜。到一定境地,我还是说我自己吧,免得像是开空头支票:)前些天发过一次牙疼,练功一整晚,我这练功就是睡觉,但又绝非睡觉,长期养成的,就是一直保持对内清醒,对外敏感,但又确实是睡着了。如此一整晚,到凌晨大概三四点,牙就不疼了。无它,就是一个诚字,贯彻里外始终。

huanghuang: 我对痛的第一反应是,痛难道本身不是一种负面情绪吗?推而广之,生活中一切不合心意之事。可能这种想法是错的,但对我来说,两者黏的实在太紧,合二为一了。通俗讲,就是痛得难受。

yijun: 嗯,所以佛说,生老病死,人生四大导师。病痛,应该是这四大导师中最好找的呢!
正是因为粘得紧,在这里用功,才是正宗的精进,而不是心宽体胖跑到庙里天天念咒:)

huanghuang: 那yijun牙痛时难受吗?

yijun: 足够放松了,就无所谓难受,做到这点并不难。
所谓难受,只是说明心静定之力不够,平时需多积累这份静力。
所谓静力,本质也就是一个诚字。

huanghuang: 人在触碰到水时一般是不会难受的,那为什么痛就会难受?

yijun: 痛的本质,是一项进化形成的生理功能,就是一个警报机制,告诉你身体受到了伤害,要求你采取行动。那么我们作为人,可以通过精神反馈,完善这一功能。那就是,好,收到警报,我会采取行动,但不会有杂念和情绪来干扰自己。那些东西是人进化的缺陷。

huanghuang: 明白了,产生的情绪作为一种权宜的驱动力,以应对伤害,却不够完善。

yijun: 对。所以说,人是一个有待完善的东西。精神就是一个试图自我完善的权能。

huanghuang: 情绪是心之体用吗?

yijun: 严格说来,一般不是。除非情绪本身得到提升。
文静
 
帖子: 322
加入: 04 Mar 2007, 12:16
地区: 上海

Re: 与yijun谈话录

帖子文静 在 22 Aug 2013, 21:44

周翊: yijun你所说的对情绪和杂念这些失控的部分有些看不起。我不完全同意,但我赞成把事情往清楚里说。妇女同志们会不以为然,至少有一件事男人们不好理性化就是生孩子。我的体会是野蛮对人也有很正面的教导。我的意思是人或许有两面。我把问题复杂化了,可以不必讨论。

yijun: 你没有把问题复杂化。大巴这么长时间还留下来的人,一般都有些共同点,例如,大都认同,对于情绪,还是要有所控制,所以一般不会在这点上提出异议。你的观点,恰好给了我更完整阐述的机会,所以,值得讨论:)
所谓情绪,俗话就是喜怒哀乐,佛家换了个角度,叫贪嗔痴僈。现代认知科学也有其定义,先不管他,反正,说到情绪,大家都知道是啥,没啥歧义。有意思的是,对于情绪,一直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几乎所有宗教都采取的态度,在西方的所谓哲学传统里,也是大多数哲学家的态度,就是,既然情绪还是属于人类的自治范围之内,那就还是有所自治为好。另外一种就是大多数所谓艺术家以及几乎所有普通人的态度,喜怒哀乐,我的脾气性格,天性所在,还要去压制扭曲它?这两种态度,其实可以先不必预作价值判断,而尽量从现象的层面予以观看。当然,我们在这里观看这些东西,本身是一种纯理性行为,不得不排斥情绪的摻入。否则,没法一致地观看。
假设我们现在可以比较清晰地回忆过去,那么请回忆任意一个最清晰的自己具有很明显的情绪的时刻。这其实并不容易,由于我下面要谈到的缘由,人在某一情绪下的细致心理常常是难以被本人记住的。为什么呢?因为情绪越是强烈,人会变得越‘单纯’,单纯到以至于难以有要记住当下心理过程的闲心。所以生动的文学是有难度的。例如现在要一个心情愉悦的人写一个伤心中的角色,他除了让自己也似乎伤心起来之外,不会有其他办法能写好。
那么这个所谓单纯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的情绪心理原本就是婴儿日常心理状态的留存。婴幼儿只要是在清醒状态,就是处于一定的情绪心理之中,勿宁说婴幼儿的日常心理机制,等价于非婴幼儿的情绪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的特点是,对外界变化的基于自身当下需求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是短时程的,绝不包含长时程的预测与策略。所以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是可以瞬息间变化,而不残留时间序列影响的。也因此,婴幼儿缺乏心理记忆力,即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记忆,而对诸如人脸物体的记忆并不缺乏。
随着婴幼儿生存经验的累计,进入儿童期,就会逐渐有了长时程的概念,也就是学会把当下的自我嵌入一个有着过去与未来的自我当中,从而有了在长时程框架下进行谋划与策略的概念。这就是经由内省而生成自我概念的起源。有了长时程的概念,也就是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一切所谓思想性的抽象概念,才有了成立的基础。诸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包括审美。这是另一个可以写一大本书才能说清楚的问题,暂时放下,回到本题。
也就从两三岁开始,我们才开始有了偶尔的心理记忆能力:一个心理印象强烈的场景,可以被记下来,离不开当下或未来的某些回味,在这回味里,自我耸然而立。

mjltiger: 这个命题,因为育儿的体悟,而贯通了。联系自己,十分赞同。

yijun: 有人会举反例,比方说抑郁就可以是基于长时程的,因为抑郁的特点就是,对未来感觉灰暗,看不到希望。这也是面对长时程的一种认知,无论其是否反映事实。而婴幼儿是不会有抑郁的。
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返回到一个问题,如何定义情绪。也就是,我们应该把什么恰当地称为情绪。
一般情形下,我们是把一些特征鲜明的心理状态称为有了情绪,例如,愤怒,恐惧,厌恶,高兴,悲伤,惊讶这六种所谓基本情绪。

星星: 我有段时间就陷入抑郁状态,应该是悲伤夹杂着恐惧,严重点儿还有厌恶,我觉得我到现在还没完全脱离这种状态。

yijun: 谢谢你能在群里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也欢迎大家给出自己情绪上印象比较深的例子,这能促进我言之有物:)

这六种所谓基本情绪,及其强度不等的变体与混合体,例如轻度厌恶加轻度愤怒的烦躁,都是婴幼儿先天具有而不需要后天学习的。
但这所谓先天具有本质是一种进化的累积,把惊讶换为程度轻点的意外,这六种情绪在接近人的动物例如黑猩猩身上也是能找到的。所以种种不同的我们能够加以描述甚至无法描述的所谓情绪,应该放到种群进化与个体发展的框架里面去摆放其位置。
所谓种群进化的框架,就是要意识到情绪所承担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其之所以一直到人都还存留于动物身上的缘由。所谓个体发展的框架,就是要意识到个体认知的发展对于初始情绪反应功能的进一步构造作用。
在这样两个框架下,我们回头来看,前面我所谓情绪首先是一种短时程的直接反应,是什么意思。
所谓直接,是指任何情绪,首先具有内隐的生理应激,即不依赖于启动记忆与认知学习功能的生理反应,诸如内源应激激素的分泌,皮肤电导的变化等等,所谓不假思索,自然而然。

guew: 婴儿的愤怒和焦躁是其环境掌控能力未充分发展的体现。婴儿对负面的环境干扰像热、饿等,没有主动的调节能力。所以情绪是婴儿的求救信号。

yijun: 对,这就是属于情绪的功能。

guew: 对于情绪在种群这个框架下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做理想实验。把一个人扔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进而考察其六种情绪的变化。此类实验的实现案例不少,像是日本二战老兵在菲律宾某原始森林中待了半个世纪后,再次回归种群。明显的结果是(我的推想),基于种群的情绪反应能力基本消失,例如种群中,带有时代特点的滑稽戏不会引起老兵的愉悦情绪。在或者说在种群下发展起来的是公共情绪,这个和语言类似。两者都包含交流的功能。我要想吃糕糖,可以直接个妈妈说,也可以躺在地上哇哇哭。对于情绪在个体下的发展,浅显的来看,可以保护个体的延续。
回到老兵的例子,独处十年后,其与种群部分的情绪基本褪去,但对环境的应激情绪会强化,和群居相比,环境对独处者显然更危险。老兵对黑夜的恐惧显然要比群居者强烈。

yijun: 我所谓种群的框架不是你这个意思。你这个是属于社会认知。我所谓种群框架,指婴儿所谓天生情绪机制是种群进化的累积结果。释氏所谓贪嗔痴都属于这个范畴。种群进化的历史决定了我们出生时已携带了什么。

guew: 这个积累是不是包含在基因里了?

yijun: 没有那么简单。所谓基因,严格而言,只是决定了蛋白质,以及启动蛋白质制造的程序。按照狭隘的现代生物学概念,人通过遗传获得的信息完全负载于基因序列,那么从那个序列到婴儿的全部构成,这中间缺乏太多的中间层面。

继续前面的直接。相对的,是间接。那么间接的情绪反应是否存在,又是何意思?
所谓间接的情绪反应,又可以称为外显的,指额外加入一个认知环节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例如你从未见过狮子,但第一次去野生动物园见到狮子,你还是会有一定的有异于见到老鼠的情绪反应,这是基于你已有的知识而产生的。
有了这一对范畴,就可以了解,何以婴幼儿最初只有直接的情绪反应。而摻入认知作用的情绪反应,只是在认知足够发展之后的儿童期才开始具有。实际上,这两种情形的差异之所在,认知环节,具有已经明确的生理基础,例如海马体的记忆功能,它相对独立于直接的情绪。
所以情绪这个大箩筐至少装了两类东西,一类是你所属的种群在你出生时赠予你的原始工具,另一类是在你出生后的成长进程中在你的认知作用下对那些原始工具的扩展使用。
婴儿初次听到奇怪的噪音,例如不锈钢碗在地面滚动翻滚的声音,就害怕,然后哭叫求保护,这一系列行为反应,就是一个原始工具。

motif: 我好奇,这些最原始的反应,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yijun: 没人教他这声音意味着危害,他更无从知道这声音实际无害。但这反应的建立正是人类赐予他的。

guew: 孩子怕高频噪声好理解。高频声音和母体的声音环境反差太大。其实我们也保留了母体环境的声音记忆,就是在液体中咕噜咕噜的那种低频声响。

yijun: 看你怎么定义记忆。遗传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下的记忆沉积,你从未被野兽追逐过,但你一出生就懂得逃跑。至于海马体所参与的记忆过程,更是一种行为属性,没法说直接在基因里表达。

我还是回到继续完成对情绪的定义。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系列的原始工具呢?只能从其所担负的功能的角度。
那所谓六种基本情绪,是怎么归纳出来的呢?是有不少人参与的一个统计,就是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做统计,看大体有几种表情,而这几种表情在不同文化之间,却表达了同样的情绪。统计结果就是这六种。
实际上,这六种情绪只是某种可描述意义上的峰值,未必是基于某个未知的统一的情绪机制的最合理归类。但这不妨碍我现在暂时以它们作为人类情绪的一个粗略枚举。
前面说了直接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经过后天发展的认知环节,直接在先天预存的反应通道里激发出来的对外界的反应。漏了说何以是短时程的。其实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这种直接的反应,没有认知的参与,它就只能是针对当下的,因为任何的长时程概念,都只能是来自认知的结果,人生的灰暗,前提是你得先有人生的概念,而人生的概念,是一系列认知的结果,是只能至少到儿童期才可能朦胧出现的概念。因此,所谓最基本的情绪,不妨定义为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完整表达的情绪,需要一定后天认知作为前提才能产生的情绪,则不属于基本情绪。因此,因为对未来的负面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不属于基本情绪,这是我后面要讨论的所谓对原始工具的扩展使用。
反过来一看,就会发现,所谓基本情绪,实际上基本覆盖了婴儿的整个日常心理范畴。也就是说,婴儿在日常清醒状态下,一定是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只不过可能是某种情绪的低强度状态,或者是某些情绪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者是某些情绪的混合状态,甚至可能是我们未必有过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要点在于:他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只是基于既有的直接机制,而他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因此,如何给予情绪以精当的分类,目前并非急务,重要的是要明确一点,婴儿的日常心理机制的要点在哪里?而在这个婴儿日常心理的背景下,凸现出的那些特征鲜明的所谓情绪状态,是如何一直留存到我们成年时期?我们从婴儿期一路发展而来,随着认知的发展,又对那些基本情绪作了哪些扩展使用?最重要的问题是,在我们最高的认知下,如何重整自己的情绪机制,使之适应自己的最高人生目的。
婴儿的日常心理非常简明,就是围绕几大当下的需求,无需对未来做出规划,也无需对过去作总结。需求满足,欣然;没满足,就示警,或在自己行为能力范围内自行尝试解决。几大需求:睡眠,进食,玩就是求知,自身安全与舒适。满足了,欣然,满足得好,高兴,强度不等而已。不满足,有不乐意,厌恶,烦躁,恐惧,悲伤,愤怒,强度不等,情景有异,而已。惊讶或意外,则是认知中的常态。其要点在于,作为一个婴儿,还没有任何个体认知的积累,他所能依赖用来对外界做出反应的工具,就只能是他出生时即已具备的那些机制,例如杏仁核强烈参与的恐惧产生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一大特征就是,它不是习得的,是下意识的,未必是可以自我描述的,不以认知和记忆作为必要环节的。因而是直接的,短时程的。
当然,为了不使这里的讨论支蔓开来,这个对婴儿的总括遗漏了些东西,例如情感,是与情绪纠缠很深的东西,这里我特意不涉及,那是另一个重大问题,以后再聊。
做一个理想实验。就是假设有一种仪器,能够精准地及时地探测婴儿的意图,然后我们又有充分的条件实现婴儿的任意意图,可以想象,他必然会是除了快乐,不会有其他情绪得到表征的机会。但这样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必然是扭曲的。所以,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是伴随着各种情绪不得不得到表征的机会的。显然,那些情绪都是非常适应婴儿的环境制约与需求的:情绪的表达,无须语言,就可以令看护人完全理解,并且一般都能很有效地促进意图的实现。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的基本情绪本质上是最适用于婴儿的,它们能确保人在婴儿期获得完善的照看和养育。反之,对于成年人,在意图或预期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却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即你的对象物能够顺从你的情绪。这个对象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例如,你焦虑自己作业没做完,然后自己因而能够特别专注起来做作业,这是一种顺从;或者是你厌烦你的同事,他很识趣地离职,这也是一种顺从。问题是,这种顺从并不总是发生。
实际上,不仅是先天的情绪机制基本上是为婴儿设计的,婴儿在逐渐往情绪发生过程里面加入认知环节时,也是依据着那个单纯为婴儿特意成立的社会环境。例如撒娇,就是一个试探着形成的一种情绪模式。最开始,婴儿只是简单地以哭闹形式提出要求,在发现成人对这种哭闹反应积极的情况下,他会学习到哭闹的有效性,从而会通过加强这一哭闹行为,以获得更好的满足。因此,哭闹从表演性的行为,发展为所谓伤心,其实是一个假戏真做的进程。为追求效果,行为的加强反过来刺激了内源激素的分泌。所以认知环节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情绪的本质,而仅仅使得情绪的应用情景得到扩展。婴儿不会因为对于未来的负面评价而产生某种情绪,但成人会。这个会,只是因为成人有了对未来的认知,然后把婴儿可以是非常短暂的不如意情绪,例如想吃的苹果被人收起来了而变得沉默,扩展到对自我面对未来的不如意,使之成为一种比较长程的情绪。例如抑郁。这两者的差异是显然的:婴儿的情绪常常是有效的,成人的情绪常常是无效的。抑郁不会导致自己的运气全部变好,最终的结果还只能是承认这情绪的无效,停止抑郁。

前面的论述有些地方跑得快了点,可能逻辑链有些地方未必紧密清晰,暂时不回去补了。希望大家多予以质疑,再去补。我继续往前聊,要到一阶段,还有蛮长一段路呢。

guew: 疲倦算情绪吗?

yijun: 疲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身体的疲倦,一部分是心理的钝化。第二部分是情绪。这两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身体的疲倦并不必然伴生心理的钝化。

前面已聊到情绪的功能,即情绪的功能在婴儿阶段是清晰的,在成年人阶段则常常并不清晰,甚至尴尬。
Last edited by 文静 on 25 Sep 2013, 11:3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文静
 
帖子: 322
加入: 04 Mar 2007, 12:16
地区: 上海

Re: 与yijun谈话录

帖子Wuzhideren 在 23 Aug 2013, 21:47

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值得长篇大论。
情绪,意识,认知,情感,直觉。。。。
Wuzhideren
 
帖子: 681
加入: 13 Feb 2007, 23:09
地区: 北京

Re: 与yijun谈话录

帖子文静 在 25 Sep 2013, 11:43

motif: 一个问题: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何还要说实话?

huanghuang: 我提个建议,yijun可否从大巴上的"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这篇文章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yijun: 你的意思是指从那个角度分析哪个问题?情绪还是撒谎?

huanghuang: 我指说慌。我是这么想的:说谎背后有某种心理意识,比如这件事上说谎于我有利、说谎不道德等。思想和行动上发生偏差矛盾,很可能首先是知发生了问题,而知发生问题,需要审视知于我的内在发生过程,这个知是作为意识,于此刻是如何出现在我脑中的?我能想到的是这些。

motif: 语词就是事物的关系。言说,是逻辑空间中某种可能性得以实现的一种语法的呈现。语言,不仅呈现事物,而且,同时呈现道理,从而,让语言得以在逻辑空间的意义上自我勾画其本质。那么,道理和逻辑的区别在哪里?另外,到底怎样定义存在者的"生活"?可能性,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定义"会不会反思"定义"自身?这种反思,如何呈之于语言?

yijun: 这里有个表观的矛盾,情绪对于成年人,在大多数情形下是无效益,那为何还能一直留存下来,甚至伴随老年化而常常增强。

motif: 情绪化,是人理智功能的一种平衡,人如果一直处于理智的状态,最终结果就是奔溃。而且,情绪能给人制造一种混沌状态,里面,蕴含了新的可能性,而这,恰好是精神演进的一个必要条件。

yijun: "情绪化,是人理智功能的一种平衡,人如果一直处于理智的状态,最终结果就是奔溃。" -错。这个对于情绪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且,情绪能给人制造一种混沌状态,里面,蕴含了新的可能性,而这,恰好是精神演进的一个必要条件。” -所以你一直不能有切实的进步。

motif: 错在哪里?是理解情绪的内涵错误,还是情绪后伴随的功能之理解错误?

yijun: 对情绪的本质理解错误。

motif: 细听详解。何为情绪的本质?

yijun: 我前面说的,总结下,情绪在发生的缘起上,首先是婴儿的日常心理,具有直接与短时程的特征。情绪随后的发展,一般而言,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认知的环节,并没有改变情绪的实质。
比较容易激动的人,肾上腺分泌旺盛的人,常常容易患糖尿病,胡算一个典型例子呢,这也是情绪的一个例子。

motif: 人为何会容易激动?

桃源人: 修炼不够。

motif: 我觉得不尽然。那些大数学家,在讨论班或者讲问题时,眉飞色舞,激情四射。

yijun: 一种情绪特征,婴儿期形成的。成年后经由修炼,可以修改。
你觉得不尽然,是因为你感受到兴奋与激动的用处。这种情形下的用处,是极少数成年后情绪尚能发挥效益的情形之一。

motif: 是啊,那个时候思维绝对比平时要活跃好几倍。而且不知疲倦。据说Grothendieck是一个特有激情的人,眼镜度数几千度。这个是听Illusie说的,格老的嫡传弟子,然后,Illusie也跟着激情,结果终身未婚,眼镜度数也是几千度,要特制。他们能够通宵达旦的写东西和讨论数学。我想,没有狂热的激情,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不过,我承认,这样子搞,对人的精神是有损害的。

yijun: 这种效益体现在对于自我的认知的促进,注意,这里的重点是,对自我,也就是,这一情绪的效应,指向自我,而不是他人,他者,外向。而那些在成年后丧失效用的情绪,都是指向他者,指向外部世界,或者指向作为他者的命运。但是,即使是指向自我的向内的情绪,若不经由正确的修行予以提升,也必然是有严重缺陷的。你举例所指的那种激情,其本身有极大的局限,实际上,另有更高的一境界超乎其上。例如,所谓通宵达旦讨论数学,比之于连续无日无夜的修行,若是做数学的人的修行,自然能领会其超卓。只不过,历史上应该还没有可以被你称举的能修行的数学家。

motif: 嗯,其实这个里面充满了矛盾。我也不知道如何选择。

yijun: 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看清楚的问题。在任何一种情态下,要去看清楚自己。也就是最基本的修行能力,内观,至少有一个能够向内观察的自我。

motif: 选择和看清楚,在视野上是同一回事吧,我指的是理解的角度。

yijun: 选择,是你已经能够指认一些明确成立的选项。看清楚,我是指你所看到的那些选项,未必是真实的物像。例如,假设你现在处于激动的情态之中,你是否能分清楚自己情绪的部分与理性的部分呢?

motif: 内观,是不是内省,或者自我的反思?

yijun: 内观,最开始,至少要做到随时有个能完整看到自我以及自我所处之境态的又一个自我。
费曼在其自传中想过这个内省的难题。他聪明,所以他推断,假设可以存在一个可以看到自我的自我,那么就应该也存在一个看到看到自我的自我的自我,如此以至于无穷,我们岂不要疯了?其实不然,真正去做,你能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要描述那所谓更高的境界,其实不用费笔墨,真正伟大的发现,不是在激动中出现,而是只能在深沉处出现,只不过,人们常常随后就激动起来,做些顺势而发的继生性工作而已。这里,就是没有分辨清楚,激动,在何处出现的问题。

motif: 那么,这里的有限性条件是什么?

yijun: 每一个时刻里,自我都是有限的,这就是天生自然的有限性条件。

motif: 你说的这点,我同意。一个问题,在快要想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求自己脑子绝对的安静,那幅正确的图像才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Fynmann的那个假设,其实是被人自身的有限性给停掉了。静水流深。其实,我要说的是,如何抵抗庸常之境带来的厌倦感和疲倦感。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克服那种令人厌倦的日常感受的?就是有时候,特别不想工作,想看闲书。但是呢,强迫自己去想专业问题后,一旦想进去了,立马又兴趣盎然了。

yijun: 对,这才是你真正的问题。只不过你能给出的答案,就是一种被称为激动的情绪。之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就是因为你没能在积极的情绪之外,生长出更高的权能。你的这个感觉,是很自然的一个阶段。接下来,你需要跋涉一大片泥沼地,那就是经历每一个事物的实在,然后,你就能回到你的本心。一旦你回到了你的本心,就再也不存在内外事物之区隔,随时随地,你都是在水底的,都是捉摸着实物的。

motif: 你这里更高的权能是指哪方面?

yijun: 所谓更高的权能,就是指这个随时随地抓着实物的能力。我的描述,或者说,我全部的文字,都仅仅是我对自己抓着的实物的描述。

motif: "经历每一个事物的实在",这句话怎么理解?

yijun: 此刻,你能看到什么?你就要捉摸一下它的实在。无论什么,你的工作,或者你的休闲,只要是你此刻看到的,感知到的。

motif: 你这里的实在,是指事物的哪些方面?可否举几个例子试说明一下?

yijun: 一块面包放在眼前,你为何要去分析它的哪些方面呢?如果眼前的一块面包都足以令你沉静,而不是躁动着去找闲书或闲事,那就是你能捉摸到那块面包的实在了。
我所谓的修行,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的口舌,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如果眼前的一块面包,或者一个杯垫,都足以令你沉静,一本专业书,一个专业问题,会让你厌烦躁动吗?

motif: 你是说盯着面包思考它的本质?

yijun: 不是。其实就是我前些天说的一个字,诚。只不过,在一定的阶段,我们需要外物予以引导,引导我们获得诚的感受。

motif: 王阳明对着一蓬竹子做格物致知的冥想,是不是你在这里说的这种沉静的努力?

yijun: 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王阳明不是一开始就领悟到这点,这个问题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你的问题,“你这里的实在,是指食物的哪些方面?”。实在,不涉及到对象物的哪些“方面”。

motif: 那实在涉及什么?

yijun: 不是想出来的,需要修行。你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简单的理性是走不远的,唯有籍由修行,理性才能一直走下去。而所谓修行,就是在日用中。陆象山最常说的一句话,道外无事,事外无道。那句话里的事,你换成物,是一样的。

guew: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是啥意思?

yijun: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刚开始,他也是从字面来理解,但阳明的可贵处是勤于实践,而非仅仅停于口头,所以才有盯着竹子,盯出病来的轶事。

motif: 阳明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对他体征道,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吧?

yijun: 阳明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对他体征道,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吧?--这个问题说明在你的认知里,还是把所谓的道,和我们俗世的事物,隔离开来。
还是陆象山最常说的那句话最直接,道外无事,事外无道。中国的道统对此表达得最直接。佛家一般给人的印象是另一个极端,即排斥俗世生活,其实是几乎所有佛教徒的误解,也可以说成是佛家的大缺陷。单就阳明而言,其政治活动这个具体内容本质上与其道无关。他之所以参与了那些政治活动,只是一些机缘与他的个人意图决定的,而不是为着求道而决定参与那些活动。本质上,阳明这个人,其内在的求道历程,不相关于他的具体生涯,也就是说,假设他换一种生涯,例如一辈子只是一个修鞋匠,他仍然能到达他那个境地。例如陆象山一生就没啥轰轰烈烈的事功,但其直趋道本的能力还胜于阳明。
所谓事外无道,日用为道,和我昨天说的要跋涉一大片泥沼,在那泥沼中你的每一刻每一眼所看到的事物,都要体会其实在。这三种说法是一个意思。例如,刚才你在做数学,现在得洗碗做饭,这两件事,于道,是等价的,没有高下之分。于道的距离,也无远近之分。差别只是在于,它们在此世界的意义有别。意义的差别在哪里呢?做数学,是一个人的大脑有了一些抽象的经验,做饭,是一个人重复了一些机械动作,宇宙中发生的这两件事,是位置不同的,对于未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但是若从心的角度,这两件事都是外面的事,都是需要被心包容尔后转化为道的饲料。
事功这个东西很多属于个人际遇的问题。再例如张载,年轻时好谈兵,一度想自己召集些人练兵,有点类似岳家军吧,好收复宋朝的北方失地,为此还拟好了一个计划,特地献给范仲淹,没想到范仲淹泼他一头冷水,叫他好好念儒家经典。。。后来,才有了一个为天地立心的张载,而不是张将军。
Last edited by 文静 on 10 Oct 2013, 21:36,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文静
 
帖子: 322
加入: 04 Mar 2007, 12:16
地区: 上海

Re: 与yijun谈话录

帖子无明 在 26 Sep 2013, 19:07

这个谈话难道是录音整理的?哦,应该是qq群对话吧
无明
 
帖子: 53
加入: 01 Jan 2011, 11:48

以前

回到 行路交流


谁在线

本版乘客: 没注册乘客 和 0 路人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