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yijun 在 09 Sep 2008, 19:52
再来梳理一下佛教本身的大体历史概况。
佛陀在生前就已经建立了僧团-当时称为“僧伽”,也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学徒团伙。
但一旦徒弟成群成了气候,就会有争斗出来,释迦牟尼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就曾率500比丘,另立山头,哈哈,哥哥能创出一个大事业来,弟弟也不甘示弱,自行组织僧伽,与佛陀展开抢徒弟的竞争。竞争的手段嘛,就是踢佛陀的馆,找他争论问题呵呵。
佛灭后第一年至阿育王时代,约前269~前187,佛教徒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结集。也就是聚集在一起,各自背诵各自所记忆的佛生前所说言论,相互勘定,以便形成一致认可的经、律、论三藏,以免不同的师傅说不同的故事,佛陀某年某月某日的说法,甲师傅说佛陀如此如此,乙师傅说佛陀如此如此,两家弟子一合计,佛陀说的咋有这么多版本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结集。
打个岔。
在文字还不是很普及,也缺乏方便的书写记录工具的时代,弟子听课之后马上记住,对于传教,是极端重要的。早期佛教时代,还没有形成经书,一切都靠释迦牟尼一个人讲述,他自然也不会有草稿文稿,就是随时随地开讲。所以教徒们就发展了一门速记术,这个速记也不是后来的快速记录,而是快速记忆,说白了,就是死记硬背,先记下来再说,只有记住了,才能保证无误差地传给下一代弟子,才能使得思想尽量醇正地传承下去。这种记忆术,就是陀罗尼,而这陀罗尼,就是后来被演化为密教的最初的东西。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陀罗尼有四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
法陀罗尼就是做到对经典文句过耳不忘过目不忘。
义陀罗尼就是做到对经典的道理,或者说中心思想,能够很快领会与掌握。
咒陀罗尼就是指经典里面会有些重要的总结性真言和咒语,也就是经文关键词啊,祭祀祷告发言啊之类的,能够记住并知道怎么应用于自己的修持。
忍陀罗尼,也叫入音声陀罗尼,是指一种直观领悟能力,对诸法实相的观看。
而密教呢,则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咒陀罗尼,作为其主要立教之基础,修持之要途,呵呵,密教祖师爷们倒是功利得很,知道其他几种陀罗尼不大好弄啊!
佛灭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歧在:
1,僧尼是否接受金钱布施以及私自储存财物?
2,阿罗汉果位是否终极目标?
接着形成20(或18)个部派,散布在印度各地,那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自称为“大乘”的一个部派,不断拿出以“如是我闻”为开头的各种经典,呵呵,很震撼的样子,同时称其他派别,只是属于“声闻”“缘觉”二乘,也就是,你们只是听说和偶然觉得,不如我们的“如是我闻”了,所有的其他派别,一律都被称为“小乘”。随后,又出现大乘一派的众多的论与律。
大乘一出来,就有很鲜明的特点:
1,神化佛陀,并且出现了多佛崇拜,也就是菩萨不止是佛陀一人,大千大方世界,到处有佛。然后还有净土信仰;
2,强调菩萨行,也就是佛的需要我们学习的德行。
大乘的经典,最初以“般若”这一类经为基础。
大乘后来的发展轨迹非常明确:
3~4世纪,龙树、提婆进一步系统化了大乘思想,创立大乘派的第一个完整理论,中观学派;
4~5世纪,无著、世亲创立大乘第二个理论流派,瑜伽行学派;
与此同时,大乘的各个高僧抓紧写作,使得各类大乘经典也开始陆续问世,如:法华、维摩、般舟三味、阿弥陀、弥勒、陀罗尼、宝积、大集、涅磐、胜鬘、华严、楞伽、解深密...
同期,尽管被大乘看不起,但是小乘也继续在南亚大陆很有市场,逐步形成四个主要派别:上座部,有部,经部,正量部。
大乘发展到7世纪,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发生长期论战,估计也是闲得慌,呵呵,然后就导致采取和事佬风格的瑜伽中观学派的出现,但总体趋势是,趋向密教化与经院化这两个极端,使得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衰微,随着伊斯兰教的进入和武力压制,到10世纪,印度本土的佛教基本完全绝迹,还是伊斯兰教牛,把你的庙给拆了,和尚给杀了,只能信伊斯兰教,...怎么办...
佛教的文字载体
前面说了,最初佛教思想只是口耳相传,经过结集之后,由于出现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歧,导致不同的人群使用各自熟悉的文字加以记录和整理。其中,印度上层人士流行使用梵语作为文字,底层人士则使用僧伽罗语等地方方言,并以巴利文作为记录文字。
今天佛教在文字载体形式上分为三大系:巴利文,汉文,藏文。其中巴利文直接记录早期口语时期的佛教,汉文大多直接译自梵语文本,藏文则一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汉文。所以在承袭传播上各具特点。至于现在其他语种的佛教文本,只有极少数梵语残留本和中亚少数民族语言残留本,具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其他则完全是从这三大文字系里面翻译过去的。
越南值得单独指出。越南在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周边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甚至马来半岛、印尼等南洋群岛,都是一律为以巴利文经典为宗的南传佛教,唯独越南基本是接受中国佛教的传承。
东汉末年的《理惑论》就反映了交趾的佛教义学;三国吴康僧会就是来自交州;两晋时期法华影响最大;隋唐则以禅宗为祖,包括6世纪创立的灭喜派禅宗,9世纪创立的无言通派禅宗。
南部越南在10世纪之前,除了佛教之外,因其地理原因,还混杂了一些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但10世纪之后,整个越南境内就全部是禅宗的天下。禅宗草堂派、竹林派先后创立,到17世纪又出现了原韶禅派、了观禅派,均盛行于越南南方。它们都是直接祖承中国北宋出现的临济宗。
汉文大藏经,其实除了流传有绪的翻译文本之外,多得多的主要部分,反而是中国和尚自己撰写的疏释发挥,甚至还有各种伪托撰写的经纶。所以佛教,从来不是一个明确的只是传习释迦牟尼亲自阐述之文本的思想源流,而是历代高僧,无论印度、南亚、中亚、汉地、藏区、...都参与了建设的一大思想之巨大建筑物,汉文佛教,自然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中国历代高僧的精神贡献。
那么,随便拿到一本佛教经典,我们都有必要询问,书中哪些观念是哪些人提出的。当然,要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那本书必然不全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意思。
佛教,或者佛学的历史就是,释迦牟尼开了一个头,然后历代高僧随之而加入了这个游行,各自举起了写满了自己的观念的旗帜,所有旗帜汇成为一个思想的洪流,现在称之为大藏经。你不能随便指着游行队伍中的某面旗帜说,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更好的说法是,那是那个举旗人的意思,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未必知道那个举旗人是谁了,甚至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是谁了。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但,作为思想史的重要课题是,释迦牟尼自己亲手举的是哪几面旗帜?然后这个游行队伍中最显眼,而影响也最大的那些旗帜,分别是哪些来头的人举起的?
回答这些问题,就构成了佛教思想史。
概要一下: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口授教义,弟子听课之后,得记住,然后传习,主要载于《阿含经》。
教义主要内容: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八正道。
【部派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1百年后,佛教发生了所谓“根本分裂”,就是被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别:上座部和大众部。
这个分裂的过程,有两种记载说法。
一种是见于南传佛教典籍的《大史》、《岛史》等书。
另一种是见于北传佛教典籍《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等书。
后来分裂为这两大部派还不够,争吵的人永远得争吵下去,于是又继续分裂为20个部派,这是北传佛教说法,南传的说法又不一样,说是18个部派。这个时期的佛教,就被称为部派佛教。
不管是20还是18,等到大乘部派出来后,呵呵,大乘部派的人把所有这些都给贬斥为“小乘”,而小乘佛教呢,在热衷于分裂之后,也逐渐只剩下4个主要的部派,还能够把旗帜举得比较显眼了,它们是:上座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
佛教历史,有两件事需要仔细分清楚,第一件事是佛陀的奠基性工作,第二件是后续的历代高僧学习到佛陀的思想后,再融合自己所学习到的其他来源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亲身证悟,而给佛教大厦,不懈地添砖加瓦。当然,这种添砖加瓦的工作,一般都是以注疏、议论、编造故事、甚至制造伪经的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