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曾看过你写的同样主题,不过一下翻不到那段了,先把下面这段文字贴上给你看看,完全不同的思维切入方式。我最近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障碍,下面这段文字很精到的直达了那些问题所在。所以想不妨把你那段也放上来比较,看看是否能从中获得些启发。以有助于你所说的在文化阵线与那批被西化洗脑的人“作战”,是否可以制作一些便利的“武器”来呢?我想,总不能每遇到无法交流的尴尬时被动等待对方的自行进境与转化吧,而纯粹的口水仗又不可能赢得任何人的真心敬服,你怎么看呢?
【直观的本质】
马车轮子 2010-10-24 16:28
试以康德的“物自体”概念为例来说明直观[1]的本质。
物自体是康德臆想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以外的客观实体。在康德年代,“物自体”的概念恐怕鲜有人知道其本质,因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水平,对于感觉以外的环境难以得到系统的经验,不似如今现代人可以通过各种仪器,窥测到大量的身体感觉以外的直观。现代人的这种窥测,虽然终究要依靠感觉来对观察结果作区分,但是其所依托的外挂观察系统,在现代社会整体认知系统中所具有的那种根深蒂固的程度,使其在验证本质的作用上,丝毫不亚于人体天然的感觉系统。实际上可以认为,我们通过仪器看到了紫外线的功效,便可以认为紫外线是真实存在的,如同我们的肉眼看到了一般。
由此我们便可认为“物自体”的概念得到了最本质的充实,并且声称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物自体”的本质问题。但是这种声称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我们事先赋予了人工观察系统与天然感觉系统具备同等的社会普及性,即有相同的验证本质的权力。而一旦科学的这种普及性不复存在,则其等同于感觉的验证本质的作用就失去了效力。
而应当指出的是,即使科学发现具有与感觉同等的权力,我们在声称“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物自体”的本质问题”的时候,仍然是不够谨慎的。因为即便是我们“看”到了康德时代的“物自体”,也不足以证明我们直接看到了“物自体”的本质,因为“物自体”概念的本体设置乃在于设立一种不可知之的超验的直观实在,并以此为感知设限,这种直观实在是以超验为本质的。在康德时代超验的客观事物或许可以是紫外线,或许可以是超声波等等,而在我们的时代,这些康德时代属于超验的事物已成为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并如同通过我们的肉体观察到的一般。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更,超验的“物自体”的本质,在科学观察的层面上发生了改变。
所幸的是这种改变并未最终改变了“物自体”的本质,因为其本质在另一个层面上说是一个知性的超验性的本质。这个本质并未因为紫外线或者超声波具有了可观察性而受到影响。这种超验性的普遍意义(即本质)在于为每个人预设了未知的界域,而这这种预设被后来的陆续的科学发现所证实。直至今日,我们也仍然可以认为在我们的观察范围之外,存在着“物自体”式的直观,而其本质如同几百年前一样仍然是一种超验的实在。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康德年代正是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康德一生所见到的可观事物范围的变迁未必比我们当今所见到要少。许是正因为这样的时代处境,他才会萌发出“物自体”這样的概念,用以对于未知领域做一个认识上的预设。而他的这个预设,被证明是符合人类的阶段性发展道路的。
[1]直观:
指那种对人之间有作用而人未能以人的方式来确认的环境。是不可识的客观实在,例如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在本质上可以认为对于直观的觉察能力属于人的非生物性反应能力。
【附】
本质、本体与本源------
从字面上来看,体是空间性质的,所以本体是空间性的,空间性的也就是社会性的;质是与空间无关的,是纯经验概念,本质也就是与纯个人经验相关的,概念的本质指的就是经验上的共识,也就是事实,包括感性事实、知性事实及科学事实。所以本体确实是预设的,而本质才是真料。在某种层面上,本体与本质是重合的。
因为本体是社会性的概念体现,而语言又是社会性的物质形态,所以所谓的本体其实就是语言本体。那么本体与本质的重合问题,其实就是语言如何完全地表达事实的问题。一般来说任何语言及概念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辞义的演变,所以本体往往是与本质不重合的。我们说给一个概念作定义,其实就是给那些辞义与原义发生演变的语言概念作定义(自明的语言概念是无须定义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与概念原义完全重合的表述,那么就算实现了本体与本质相重合,也算完成了定义。如果“意象”完全表达了美的原义,那么就可以说“意象”既是美的本体,又是美的本质,否则的话就只能说“意象”是美的本体------如果这个表述仅仅是在学体中得到横向认同的话。值得一提的是,本体与本质的重合并非难以求遇,相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给新事物命名,每当我们首次采用一个新辞来为一个新事物作表述的时候,本体就是与本质重合的。我们第一次指称到AVATA的时候,AVATA就既是本体又是本质。只有在以后使用AVATA的过程中其含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必要来对其发生了分离的本体和本质重作恰合。同样的美的本体和本质,在远古时候人们对美称美的时候,本体和本质也是重合的,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其含义才发生了改变,才有待我们来作定义。
本源问题应该是属于本质问题中的一种知性问题。通过探究本源能够接近本质,有时能够达到本体。羊大为美可谓是“美”的一种认同性较高的本源,通过探究这本源有助于了解美的本质,从而有利于确定美的本体。
但是概念的本体并非一直都在本源上,因为本质也未必是在本源上,哪怕是真正的本源。例如“坏人”这样一个概念,可谓自古而有之,但是探究这个概念的本源将难以接近其本质,因为古人中坏人的本源概念与现今坏人的现实概念,可以想象其两个概念在知性的层面上已经相距甚远,如果以其本源来定夺现今的概念,便是脱离了本质,从而迷失了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