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5

该是重振心性之学的时候了

一件有趣的案例:
在某个海外学者或海外职者为主的论坛,所进行的一次吵架。
缘起是某大学的教师A,寻求一个社会学词汇之汉译,期间B插嘴,大概AB之间在此论坛有宿怨,由此而爆发穷极心思之骂战。
有意思的是缘起在讨论“Social Presence”这个词,而这个讨论演变为骂战的过程正好是这个词极好的场景演绎。
假设这样一种性质的骂战发生在一般所谓网络愤青之间,无足为虑,但此间之A君大概是某大学教育学社会学相关之教授,B君不详,两人在真实世界应该都是属于此社会之知识分子阶层,从此案例,我们可以了解此社会之极大缺陷,因为这个案例乃是属于狗咬人的常见场景,而绝非属于人咬狗的罕见场景。

个体的现象分析案例1

本来在[断头而生]里面是要开始做坚硬的个体分析的,但一直拖延下来,刚才看到一个不错的例子,材料合适,故而无可拖延了。

所谓个体的现象分析,首要的材料是其自语的内容。网络带给现代社会的一个新局势,就是自语的公共化,特别是由交互的BBS发展到以个体为中心的Blog,自语几乎成为我们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这样一个局势的后果需要另外的讨论。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由自语的内容切入对个体的现象分析。
首先自语的主体,是一个结构意义上完整的个体,其自语是一个整体背景下的波光粼影。
那么分析的目的是令那个整体呈现出来,而后在一系列案例的背景下,可预期一个框架的呈现,使得框架底下的个体获得一个位置。

人的物性与神性

是观看历史的两个基本点。
如果说从__世俗的存在__出发来观看历史,是回到某种程度的历史本质,那么如果再后退一步,从__人的物性__出发来观看历史,则可以回到更为基本的历史本质。
可能会出乎意料的是,人的物性极尽之处走向了其神性的领域。

路线图

历史的个人侧面
从个人的发育成长开始->
基础的认知,情感,心理,意志,欲望等,构成世俗社会的基本个体单位->
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自我成长,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活动...->
为什么社会生活会向个人提出如许问题呢?于是反过来再看历史的群体侧面
动物群落的自组织->
人类群落组织行为既由个人特性为基础,又对个人提供环境压力->
知(知行合一的知)对于人群的驱导意义->
群体发展的诸方面->
因此而揭示历史之核心乃是需要落实在个人之精神先驱被迫为人类寻求答案。

题外:
迁延至此,才通贯了整个理路。
但理路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__熔__与__观__的力量,至今才勉强具备。

历史的涵义

坐在这里,随便想一个人,比方说,郑和。
——————————————————
600年前,这个时刻,我坐在指挥舰的舱室里面。
宝船巨大,后人认为排水量上万吨,也有人认为好几千吨,总之相比于接近1个世纪后哥伦布才一百吨的船,可谓巨大。所以这个近晚的时分,很沉稳地在驶向长江口。
我的船队有2万多官兵,几百条各型船只,云帆遮天蔽日,一支乘风而行的大军,自足饱满而秩序井然。

听取完各位副手的工作汇报,平静地看着舷窗外暗淡的水光。当然,我绝对不会想到过了约4个半世纪,一支不到50艘船约4千人的舰队却彻底打败了这个国家。如何完成今上朱棣交待给我的任务,把全部的筹划落实,通过管理和调度这庞大的舰队,而逐一地实现,是我每天的全部活动。

郑和所牵涉到的几个概念

(建议使用firefox浏览本文,因为古籍中使用的一些异体字由于编码的缘故无法在IE里面正常显示,只能显示为空白,而firefox则因完美支持UTF-8显示完全正常。)
郑和的事情,涉及到:
对于国家的概念
交通的概念
国际贸易的概念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
*明朝或者说一直到清朝,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拿来与同期的欧洲人相比的话,直观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从整个行为上而言,无论是动机还是结局,郑和显然就与哥伦布迥然不同。
*交通的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因应通商的需求,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因为政治与军事的目的而行使国家意志以求交通能力的增长,而同时商业力量又因被上升到道德规范的层面受到压制的话,很难指望郑和之后中国能够对航海技术出现更高的需求。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