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6

张三丰玄机直讲之再直讲

这本<玄机直讲>一直被认为是张三丰的著作,不管是不是,这个文本本身是很典型的道家文献.
我尝试用更直接的方式来直讲这么一个典型的描述修命方法的文献,重点是在说明,经由此方法,我们如何在现场通透地“观住”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

[这里面只有一个垂帘观照是不明确的,但并不重要,因为你大体就可以认为等于:轻松地垂下眼帘,觉知到你的身体活动性的一个适中的场所。]

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观的境界的提升步骤

观是一个动作,需要由浅入深地提升其境界.

最浅显的,是回忆与评判,就是一种写日记的状态,这是第一步:你的生存,需要被观察,而位置最有利的观察者,就是你自己.(至于为什么需要被观察,那是另一个问题:观察自我,是一种人格上的需求.)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观察自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素质.儿童的人格成熟,几乎就等于自我评判机制的建立.儿童之后,对自我更强的观察能力,就需要一个被称为成年修养的过程来进行教育了.

日记式的观,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因为这个观,只是培养和练习一种态势,面对自我的态势,而并非现场的动作,自然缺乏现场的力量.

光谱这个窗口

人类走到能够通过光谱而达到认识原子结构这一步来,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首先,是人的视觉感知范围。
所谓光学光谱范围(大約400nm~800nm)的确立,是诸多因素的演化结果:
1,与人的行为范围相适应,即在人生存的环境里,该光谱范围的光线所给出的信息,与人的行为的适应;
2,在光学光谱范围内,人类可以轻易通过光学玻璃以及衍射而观察到色散现象,使得光谱得以在人眼直观范围内即可被看到;

回乡杂记1

这几日回故乡奔丧,一路感慨良多,随手写点。

坐火车,才出城,华北平原立刻铺展开来。西望,天地之际,百公里之外,是黛黑的群山,峻峭连绵,剪影里常常有陡直兀立的山峰,估算一下,与自己所经行的平原的相对高程当有千米上下。由于北京西部,本来就是兀起的群山,所以这个山系,是愈往南而愈向西偏行。东望,则是无际的平原,无际的青纱帐。哦,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就是青纱帐!

想念什么?

接到回到老家的父母的电话,告知老家的房子卖了,要转移走我所有留在老家的书.突然涌起想哭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在想念什么...

21岁离开那里,那里存有我太多的东西

那是一个地方,基本上等价于我独居了好些年的地方,有几个书柜或书箱,里面有一些书,书里记载着我与它们邂逅的心情...
门前是一些花草树木,曾经,它们和夜空下的一个少年人,共舞。

历史的观念是人类的基本情境

人的任何指称,都是一个历史的对象。
例如:释迦牟尼的思想,古希腊的文化,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Witten的弦论作文,张三的人生观,我对自我的理解,...
我们预定历史的对象本质上是历史实在的内容,但,同时,一个人所指称的任何历史对象,都只是属于他自己。
例如,任何一个人所阐述的释迦牟尼的思想,都只是属于他个人的理解;任何一个人所阐述的黑洞理论,也仍然是属于他个人的理解;...
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任何对象,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创造,还是在行动,具有终极意义的,是你自己那个个体。因为一切历史要落实下来,附着点只能是你的自我。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