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Apr 2007

Date
  • All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引力论(1)

引力,最初是一类现象的集合。
这一类现象的每一个,基本上都是可以被指陈的,即使是在远古时期。但这些现象能够被归为一类,并指出可以统一为“引力”的现象,则是很晚近才发生的事情。

例1,“东西总是往下掉。”
对这个现象,依次有两个深浅不同的进入人这个范畴的层次:
1,在行为自身的层面;
2,进一步作为认知对象的层面。

瑜伽诠释.4

Quote:
密乘修持,在其性质上是一种综合.它已摄得庞大底宇宙真理,即存在原有两极,其真元底一体性乃生存之秘密,"大梵"与"威力","精神"与"自性",那"自性"便是精神之权能,或毋宁说是精神之为权能.其方法,是将人中之本性,升到精神之显了权能,是它集聚整个本性以备精神转化.在其工具作用的组织中,它包括了强力底"赫他瑜珈"程序,尤其是神经中枢之开启,醒觉了的"能力",经过他们进到与"大梵"相结合,也包括了"罗遮瑜珈"的纯洁化之微妙压力,静虑与集中,意志力量之抬起,敬爱之发动能力,知识的钥匙.但它也不终止于此一有效果底集合,集合了这些

《礼记.乐记》注释(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一个显然的物理化的描述出来的流程:感于物->心动->形于声->声相应而变而成音->遵照音而让其他发音物体包括声带和乐器都动起来,而产生最终的乐。
物,指一切可构成你的对象的东西,因此并非仅指物体。
心,指作为主体的自我。
动,相对静。
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声音。

什么是意义?

所谓“是否有意义”,是一种说辞,用来表示:是否能够理解。
这样一来,是否有意义,就变成一个伪问题,因为任何东西、任何事务、任何对象,都只有“是不是理解”的问题,而没有“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如此,我们就可以把一切涉及到“是否有意义”的问题的场合,都用“是不是理解”这个问题来替换。

评论尼采(1)

从尼采开始,因为尼采是揭举以哲学超越宗教大旗最著的人。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尼采的关键词是:Der Wille zur Macht。中文的翻译有“权力意志”、“强力意志”等,我个人认为,更好的译名,可以从这条路【强健,是第一要务】上去寻找,或者比较两者,会是饶有趣味。暂时,我用强健意志。

先看尼采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关键词的。
在他1886年9月2日至母亲与妹妹的信中:

尼采 wrote:
在今后的四年内,我准备起草一部四卷本的主要著作;这部著作的标题就令人敬畏,《强健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为此我需要一切,健康、孤独、良好的心情,也许还需要一个妻子。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