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Jul 2008

Date
  • All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何以人群必需信仰?

信仰,是任何一个人群都必需要有的。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群的信仰非常弱,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会以某种教训的方式,令该人群不得不增加信仰的强度?
为了恰当地考虑此一系列问题,首先约定一下,信仰是什么。
信仰,粗略地在形式的层面上说,几乎就等于承认绝对性。

信仰的必要性是根植于人的生理体的。

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书目看儒学学术文化正统

在《四库全书》刚开馆的时候,63岁的乾隆皇帝希望另外给自己整理出一套精当的丛书,涵盖中国文化之正统,便于自己随时翻阅,因此就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
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编抄完成,藏于紫禁城御花园的“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后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时候,味腴书屋所藏《荟要》一同湮灭,摛藻堂藏本则保存至今,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清绘画精品展

今天看了中国美术馆的《明清绘画精品展》,由故宫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共112件作品,其中故宫60件,中国美术馆52件。
有不少很令我兴奋的作品,细细地看了一整天。
(由于是古画,不允许拍照,因为闪光灯对作品有害,我把手机关掉闪光灯之后,偷偷拍了一些细节照片,可惜回来一看,很不理想,到底是手机啊,凑合着作为我叙述的背景吧。)
1,属于我最喜欢的徐渭的作品,只有一件《驴背吟诗图》。

这件作品没有徐渭本人的题款,但有两位距离徐渭不远的明代名家非常肯定地认为该作品为徐渭作品,并且直接在画作上留言说明。

古籍的价值

提起古代的珍宝,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金银玉铜之类的器物,再不就是各种建筑啊遗址啊之类的。我个人认为,所有那些,在彰显人类文明历史的价值上,都远远不及古代带有文字的器物,其中最大宗者,就是书籍。
国之重宝-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那些文字实物,直接能够带领你进入历史永恒的存在之中。

1,00136 诸佛要集经 (西晋)释竺法护译,西晋元康六年(296)写本,藏于旅顺博物馆,存残片十二件。
《诸佛要集经》的残片没拍到照片,其卷末根据《西域考古图谱》的照片,最末三行为:
“元康六年三月十八日写已
凡三万十二章合一万九千五百九十九字
诸佛要集经”

思维的诸种疾病

思维,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人的思维也是会患病的。只不过,这个思维所患的病,不是CT核磁等所能够检查到的,而只能通过观察者的理解和诊断。
观察者的理解,一般并不需要见到本人,而只需要通过患者的文字或话语或其他思维可能的产物。
这里马上面临一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做这个诊断?

要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现象学的答案,就只有先给出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理解的分歧。
对于理解的分歧,迄今解决得最好的领域是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是以定量为基础的,基于数量上的验证,就可以消除一切分歧。

存在本身的意义

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