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8

道理道理

道理道理,理(理性)是属于理解的范畴,道则已超越于理解的范畴。我们由理而可入道,道者,由理解而进入体证的范畴。
体证,是人的一种最特别的认知情态,甚至已经不止是认知情态,而迈入一种生存情态。正因此,道不可言,所能言者非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最简单,我说一个词,“ 桌子”,这个词就等于我现在倚附着的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我再怎么详尽描述,都仍其为,词是词,物是物。
而道,则甚于此,是人的精神实在化形式,用董说在《西游补》里面所做的形象描述,叫“琢空而现”,陆机在文赋里面也描述过这种情态。

诗的评价

诗的评价,一直是问题;反过来说,不是问题,才怪呢。
这个问题之大,以至于诗话体裁的著作,在中国构成蔚为大观的一系,典型如文心雕龙、诗品,几乎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她个人的诗品,所以,我也有资格说我的诗品:)
先说我觉得最好的:神品,气象合一。
再说我觉得最差的:纸品,意象灿烈。
后面再举例。
忍不住,我要说,被很多人追捧的海子,在我的诗品里面,就是属于最差的。
我没专门看过海子的诗,只是记得曾在李淼的博客里面看到他常常引用吟诵。
累得慌。

慈悲

何谓慈悲?如果你能活到200岁,你就知道了。莽莽众生,脆弱水沫。
何以故?活到200岁,任谁,都知道如何鸟瞰了,鸟瞰熙熙攘攘来来去去之人群,而慈悲,就是因鸟瞰而生的基本态度。
常人很难体会这一感知:与你同一历史社会感受到人都已离开,这个世界又来了一批仍将离去的人们。慈悲,是此时你唯一正当的态度。
慈悲

古代中国的动力学在哪里?

最近很为这个问题烦恼。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物理学卷,序言里面有段话:

物理学的三个分支在中国曾经很发达,这就是光学、声学和磁学。力学的研究和系统阐述比较薄弱,而动力学则几乎不存在。我们一直试图对此情况提出某种解释,但 并没有多少说服力。这种发展的不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无论如何,它与存在另一种片面性的欧洲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因为在拜占庭和中 世纪后期的欧洲,力学和动力学方面比较进步,而对磁现象则几乎一无所知。

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就有了动力学的研究框架,而中国历史上一直闻所未闻。

中国佛教史

早期对佛教的接受环境

外来宗教进入一个成熟社会,是一个分层次的过程。中国内地的接受环境,迥异于西域和西藏,也因此,佛教在内地环境的流播,才有了独特的中国化演变。

答“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究极而言,知识是他人精神权能的一个结果,当我们面对;也是自身类似精神权能的一个结果,当我们获取。

一般人的问题在于,无论是面对知识,还是获取知识,他都无法启用精神权能,而只是启用了模糊而不清晰的生理功能,使得其感觉费了脑力。

这里面的差距,唯有籍由精粹自己的生理功能,而臻至精神权能的境地,而跨越。

1,知识,无论何种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对于这个世界某个角落的看法;任何一个看法,无论照向哪个角落,都洋溢着人类的尊严和自豪;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