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第一次看现场版戏剧,而且还是越剧《红楼梦》。
这个版本有诸多令人不满意可改进提高的地方:
剧本的设计是面向普通人的,只顾及了老套的情节逻辑,缺单独的一幕来表达宝玉黛玉的相互知心;
一些唱词的设计偏俗,消减了内在力量;
演员表演不够出彩,黛玉逊于宝玉;
现在戏剧演员的唱功可能不如过去了,都是插电的,这没办法,上千人的大剧场,要求不能太高;
应该是现在比较依赖舞台道具灯光等的缘故,舞台动作少了一些表意空间;
...
说了一堆缺点,演到黛玉焚诗的时候,我突然闻到了黛玉所躺的藤床的味道,于是眼泪就开始吧嗒吧嗒地掉了,一直到终场。
很多人困惑于语言,因为他们认为语言这个工具本身不够精确,不足以承担交流的职责。
其实,他们是把真相看倒了。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开始模糊,而不足以传达自己的精准意思的时候,那只不过是因为他的表达已经逼近他的理解的边界,说白点,就是只是因为他的理解本来不够精细,才导致他的表达无法精准。
所以,凡是遭遇语言表达困惑场合,其实是说明他自己的理解已经到此为止了,而无关于语言这个工具的问题。
武学之基,步伐为要。
练习步伐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份。理论部分参见运动系统的智慧。
1,第一节课。
平常走路,若行水中。小腿骨头迎面要有恒常感受到阻力的意思,而脚背若于空中平滑穿行。
小腿这段重点抓好后,向下,是脚踝和脚,向上是膝部、大腿、胯部,都随应小腿而动。当然,这个随应是需要一定积累之后才能做到的。
如此,积累久而久之,可进入第二节课。
第二节课:迈方步。
从四川回来,至今,还是不清晰的感觉。
影像,是干嘛的?
是用于观看的。
观看所能够得到的是什么?
是冲刺,一些感觉,一些认知的冲刺,越深越好,越广越好。
如何形成冲刺的力量?
这就是我的问题。
首先,我自己必须感受到力量,然后才是如何形成表达力量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来说明即使你感受到了力量,如果其他环节不到位,还是很徒然地会交待给观众一个缺乏力量的影像序列。
常见,和动人,一般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的常态,就是缺乏动人,所以麻木,所以轻忽,所以平庸。
那么,如何在常见的街道上,令你骤然止步,猝然动容呢?
平常在道友或学友的交往中,可以观察到多种求道或求学的情态,其中,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当的,那就是:你穆然侍奉着自己内中的最高者,同时,你就是最高者。
我说“你就是最高者”,不是说对你这个人的判断,而是指你站在你的主体位置上,应该有的对自己所处情态的森然惧然的体认。
我在别处谈到过此点,用的是“圣念”一词,但现在觉得,还强调得不够,还应该更直截了当地说,“你就是最高者!”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