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Oct 2010

Date
  • All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教育

教育,是历史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的重要环节。

多样化的深入,保障了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而这个文化生态的要诀,是有洞察力的方向感。

表面看起来,多样化,或者说宽容、包容,与方向感,是矛盾的:既然多样化,为什么要预设方向?其实,这个方向,究竟是预设,还是先验内在,在于是否有洞察力,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是否有能力看到这个内在的方向。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历史或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的。在我看来,这是肯定的。

这里先不讨论这个前提,而是摆放好这个前提,以便继续我的观点。

科学传播与普及

为了方便起见,科学,可以被认为是知识的一个子集。
不过,这样一来,知识的概念就需要进一步予以澄清:知识,并非一系列明确断言的集合,而是对人类认知情态的描述。
所以,知识这个概念本身,不保证正确,因为,对于知识的评价,本身属于知识的范畴。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所谓科学,是人类面对客观对象的认知情态的描述。
所以,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也同样不保证正确,对于科学内容的评价,同样属于科学的范畴。1

严谨使用汉语的话,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还是有差别的。

  1. 1. 参见:科学

为什么说方舟子已成为妨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反动力量

方舟子打假,如果知道把自己限制在秘书型打假,也就是学历简历文凭这一类作假的范围,举报而不是裁判,就是中国舆论监督的一股健康力量;如果他把打假延伸到学术评判的范畴,籍由他业已掌握的媒体力量,不仅举报还要裁判,就必然成为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一大反动力量。

道理是非常简单明了的:任何对学术争议问题的评判,都不能由行业外人士进行,更不能由公共大众媒体进行,在科学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西方社会,任何把学术争议诉诸大众媒体来进行的结果,都只是闹剧。

但在中国,方舟子掀起一幕又一幕这样的闹剧。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