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探测器,也可以称之为作用器。因为,我们总是需要籍由一些相互作用过程,作为人类行为空间的一个组分,从而将对象纳入我们的知识。
光电作用
使用特定的材料与材料组构,与光子产生相互作用,然后籍由测量相互作用的效果,而获得来自天体的光子的信息,是最大宗的天文探测方法。
眼睛
人类所掌握的作用器,最原始的,当然就是我们的眼睛。
业已成立的宗教,必然是满足了一定人群之社会心理与历史发展之需求的。
所谓信仰的本质,就是心理的确定性,而且是对于一切事物的心理确定性。把这种确定性,建立在人格化的对象上,是早期宗教的一致选择。因为人类最早的行为对象,就是人自己,因此,最早的对象物,都是人格化的。
这种心理确定性的范围,是随着历史而发展的。
虚伪,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范畴,也是精神史极端重要的命题。
一般所理解的虚伪,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技术,用于顺应对象的需求,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但,更为深刻的虚伪,则是基本无意识的,基本非技术的,甚至常常是义正严词的。这种类型的虚伪,更为常见,也因此而成为精神史之重要命题。
这种虚伪,可以体现在个体,也可以体现在群体。在历史上,有不少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欧洲中世纪攫取了世俗权力的神权阶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某种社会无意识,普世价值旗帜下的现代说教者,等等。
不过,更为重要的虚伪事件,发生在宗教与思想的历史中。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想过,甚至终生都要想。
陆游就是这样一个诗人。
在陆游30多快40岁的时候,喜欢文学的宋孝宗即位,某天,闲谈中这位新皇帝问周必大,当今诗人,谁可比李白?周必大一点不犹豫地回答,“惟有陆游。”
周必大这么推崇陆游,倒不是因为他与陆游私交好,而是当时大家所公认的。早在18岁时,陆游得遇恩师曾几,而曾几呢,是当时江西诗派唯一健在的诗人。曾几对于陆游多年的影响,使得他有了第一次诗学开悟:
忆在茶山听说诗
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
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贴妥
功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
不象丘处机那一类进入了正史的道士,吕洞宾是一个已经几乎完全被传说包裹的人,所以,吕洞宾的真实历史,已经不是很好的入手之处,幸好,我们还有不少围绕吕洞宾的道理,从这些道理入手,则还仍然有希望抓住这个人。
吕洞宾的师父是钟离权,而钟离权本身也是一个十足传说的人物,不过不碍事,师徒间论道的材料,先不论其真伪,还保存了不少。
吕洞宾正式拜师跟随钟离权之后,钟离权接着就外出了一段时间,留下吕洞宾一人自己念书。钟回来后就问吕,“子在是岑寂,得无亿归否?”吕回说,“既办心学道,岂有家山思乎。”
生态与进化,是生命的两大核心概念。
生态与进化的关系,通俗地说,没有进化,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进化。更确切地说,生态,是进化的横向剖面。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对这个剖面的一个结构化描述。而常规的定义:一个指定空间范围之内,所有生物群落以及相关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存在相互关系的系统。则仅是一个枚举方式的描述。
生态系统的流通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这三个要素,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三个不同观察角度而已。
若分别从这三个角度来观看,则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最常见的扩张进程,都会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2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