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Feb 2005 - Blog entry

修习止观和坐禅的要点

止观只是两个字,但世间千法万法,无非就是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核心。
所以在1095年的时候余杭的和尚元照给这本书作序时说:“入道之樞機。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
止,是容易的,打断当下;又是不容易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但,止,只是事情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是观。
这部书的写作,是具有明确的读者意向的,即为当时的信众提供简约而全面的实修指导。

刘伯温与王阳明

明史的刘基传比较简略,不过有郁离子一书可以用来窥测其人。
刘基有几个要点:
1.博闻多识,家学渊源固然是一个原因,他自己聪颖还是关键,因为站在他那个时代,所谓学问,只有很少的几个要点,抓住了那些要点,想通达并不难;
2.外儒内道。他整个的一生,起始的构架是一个期望经世致用的儒生,但他的内在手段,则到后来,特别是到50岁时去辅佐朱元璋开始,演变为精悍的道家气魄。可惜的是他在老到上不如张良,竟未做到安乐辞世。
然后,不妨比较下刘基与明中叶的王阳明。
年轻时,两人都是汲汲于功名之徒,刘基是受限于元朝蒙古人的忌讳,王则受制于权宦当朝的黑暗。但,刘基生当乱世,说得好听是一种激荡的环境,说得不好听,是沸腾而浮躁。因此其学习取向在于实用,在于争先手和大势,以避凶趋吉。而王阳明呢,则是处于一个沉闷而黑暗的高压环境里面,社会的先进份子,不能有太多的行动,就只有向内求进步。王阳明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特别是在他自己个人的生死流离途中,向内走到了一个相对明澈而稳定的位置。

05-2-14-2

05-2-14-2.mid:

05-2-14-1

05-2-14-1.mid:

05-2-14-0

很久没玩了,活动下手指:
05-2-14-0:

学术与修习从哪里开始分歧?

学术的味道,可以用“皓首穷经”这个词来表达一二。
修习的味道呢,“如是如来”。
学术的目的,是知识,一种眼前可被叙述的对象。追求这个知识的广大,精细,和深入,是这条路恒久不变的方向。
修习的目的,是实证,一个基于自我体证的过程。不懈地收获实证的内涵和境界,构成人类本质进步的脚印。
更加彻底地说,知识,是初步的原料,其内化或布施于自我,可收获实证;而修习呢,实际上也还是从知识之观起步的。
那么这两者何以在现实世界出现极大之分歧呢?
站在历史外面来看,是人类智慧的不足,自然地要求暂时分工。
站在我们自身来看,简要而言之,就是求知者的根性不足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