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Jun 2005 - Blog entry

Date

世俗社会的前景

世俗社会,是人类历史的主体。
世俗社会的前景,有几个基本要素可以确定。
##物质消耗能力的增长
##教育主体性的提高
##信息交互性增强
#物质消耗能力可以这样来计算:一个人生活所消耗物质的加工量的总和。
为什么使用加工量这个概念,而不是直接使用便于计算的价格的概念呢?因为价格只是表达市场价值,而我们这里需要表达的是,在迎合人的欲望的前提下,整个经济生产结构为个体生活物质所付出的行为复杂度。这个复杂度,才是所谓文明给世俗生活所带来的结果。
#教育主体性,而非教育程度。

技术所刻画的文明特征

技术本质上是服从人的欲望之驱动而发展的,因此一个文明的技术发展的状况,是可以用来揭示该文明颇为深刻的心理倾向的。
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其发展受到科学制约;反过来,技术的需求又可以构成科学发展的一个心理驱动力量。

下面的史料是关于清初的连发机枪的发明。
坚船利炮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是,热兵器技术何以在火器的发明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在19世纪构成这个文明一个极大转折的关键因素?

随机过程这样一种看法

随机过程首先是观看集体现象的一种方法。
所谓集体现象,是任何个体因数量上的积聚而产生的现象。
第一步,是考虑到这样一种单纯的数量积聚,就能够导致新的内涵产生,或者说新的信息标度的出现。
第二步,是个体的内涵可以具有本质不同的两种类型:力学粒子类型和自由类型。
力学粒子类型的个体本质上是具有可明确表述的因果律的,例如对于系统的每一个布朗运动运动粒子,在每一个时刻无疑都是可以用一个确定的运动方程予以表述的。
自由类型的个体,则本质上是在时间上不可测的,例如量子客体,例如人的行为。

思想如何可以被评价

思想史,这个词自然会引导到一个形象,含时间变量的连续变化对象。
从微观上说,意识流是一个时间的连续对象。然后思想的交流与叙述乃至表达中的完成,都是在基于这个意识流的基本事件而进行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现象的视角下,思想的评价如何是可能的呢?又该如何进行呢?

要点在:任何涵义,无论借助于什么语言和场景,都是存在一个展开中的既定结构,也就给予了那个结构一个标度。

因此,所谓思想史,本质上是依赖一个非时间性的语义结构,然后该语义结构的随着时间的流变,才构成所谓思想史。

学与德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现代变异

这个残疾的世界,建立在人性的残缺现状之上。
外面是大雨,记忆中北京这么令人兴奋的大雨,是好久好久以前的那种时光...
雨滴打击着这个世界,欢畅无比!
而知识分子的变异,也许可以用来典型地阐明这种残疾现实。
下面是一个例子,一些学者与好学者在讨论一个单纯的古著翻译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场小小的心性展示会。

网络交流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的场景,纯粹从交流的概念上而言,相比于之前的口耳相传,笔墨信札,以及种种以谦恭揖让为道德标志的面对面场合,20世纪末年出现的网络,是人类交流的一个完全新质的场景。

正是这样一个场景里面,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些特点有了赤裸裸的表达。

为何我沦落为一名乞丐

突然看见自己,多年来只是一名乞丐
何以如此呢?

似乎是必然的。
当需求的深度是这个世界所不能给予的时候,一种非常不良的粘着把追求转变为乞讨。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