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Jun 2005 - Blog entry

Date

Ken Wilber,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果

[Ken Wilber|http://en.wikipedia.org/wiki/Ken_Wilber]这个人的出现,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表征了20世纪东西方交流的程度。
考虑一下Wilber的成长历史:首先是西方原生的科学主义,在Wilber那里主要的是进化论,心理学,精神病学这些内容,然后一个20世纪比较重大的契机,是6~70年代弥漫于西方青年的颓废气氛,构成一个反向的机缘,使得东方思想长驱直入。在Wilber那里首先是[道德经|http://krsna.lamost.org/engine/tags/%E8%80%81%E5%AD%90],然后是[Aurobindo|http://krsna.lamost.org/engine/tags/aurobindo]于20世纪初在西方撒下的种子,于是这一路走来,就是现在的Ken Wilber。

很难判断Wilber是否属于西方人士浸润东方思想最深之列,但纯就表述于文字层面的理解程度而言,Wilber至少是前列的。

观察等于干扰吗?

观察构成一种干扰,这样一个看法,是相对另一个看法而言的,或者说是以另一个看法为前提的,即:
假设我们的对象是可以视为孤立系统,而我们所关心的对象的各种物理量均可在不破坏其孤立性质的前提下被读数。

对于这个看法,且不论其对于实验可实现性的挑战,其实是另有一番理性根源的,即我们认为一个物理事件并不需要依赖于主观意识,它不仅存在,而且是确切地存在,即其物理量是肯定存在一个确切值的,而无论我们是否能够测量到。

依照这样一个作图程序,获得了经典的对于力学世界的描述,那么是否也能够以此获得对于所谓具有量子性质的客体的描述呢?爱因斯坦倾向于认为可以,玻尔认为不可以。

世界的功利与精神的超功利方向

世界,即使让人来做它的主角,其本质是功利的,或者说是靠功利来驱动的。
但是,人类的文明史从极早的启蒙时代开始,就有了一种意见,认为人的精神,应该有一个超出于功利的方向。这个意见一直延绵不绝,尽管在这么一个不惜以血肉相搏以争功利的世界里面。
为什么?
可以问的问题很多:
超出功利,是某种进化的必然结果吗?表面上看,追求功利反倒是进化要求,即使是动物利他主义,也存在进化优势的解说。
何以厌弃功利的精神追求一脉相续,在此严酷生存环境下竟然流传至今而仍然具有对于极少数人的鼓舞力量?
这一方向对于我们未来的意义为何?
本质功利的社会是否会给与这种生存方式以足够尊重呢?

实在

人生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感受此在,而存在,毋宁说是人类的一种行为。
还可以有很多的其他说法。
例如,认证实在,入静,进入本质,感受实在,止观,体认自我,...,其实表达最切的还是——如来.
这些都是在不同的语境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同一个意思,尽管读者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甚至谬误的理解。因此这里需要加以辨析,然后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是人生须从事之最重要的事情。

我执不破就不可能有真正进步

个人的进步,当然有无数的涵义,可以用来指无数的情形
这里,我要用来指气性的改进,敏感性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更新
这样的进步,是必须以我执之破为前提的

然后的问题是,一个人真正的进步有可能由另一个人的作用决定吗?
不然,真正的进步都是在其自身。
那么,爱呢?爱的涵义下,能够起到人之间进步的决定作用吗?
前提是,这个爱,是如此本质,以至于两个自我的赤裸搏杀都不至于被动摇。
理论上存在的,犹如地外智慧,你有什么可能性找到呢?

一种以诗为中心的生活

《石遗室诗话》是陈衍先生的一个拉杂记录,叙述其日常所见之诗与作诗之人。
那是1个世纪左右之前的场景了,而且也是一个延绵了几千年的以诗为中心的场景在闭幕之前的短暂一刻。
在书中,陈衍闲定地记录着他这天见到了某位某位诗人,记下了某些个诗作,听说过什么诗作,以及写诗的人的一点事迹。娓娓道来,才发现那个场景里面,几乎人人都是生活在诗的里面,或者读到诗,或者写下诗。不需要印制到A4纸上,不需要帖到BBS里面,也不需要电话相告,似乎就是口耳相传,笔墨记录。

诗,是那个时代,那个场景里面,人的一个语言方式。

现在的时代呢?处于类似地位的是流行文化。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