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9 - Blog entry

日军到底是魔鬼还是人?

 大概3~4岁开始吧,夏秋季节,晚饭后,只要天气好,我外公都会到邻居家屋前坪上,和一群老头子坐一起聊天,我都会搬一把矮凳,跟着去,坐在外公旁边,听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讲“跑老东”的故事。
所谓跑老东,就是指1943年,日军从3月开始发动鄂西、湘北战役,攻占了我老家那一片,老百姓逃难的事。
从老人们的故事里面,我知道了“草尾惨案”。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5

对上面这个例子的说明,没有充分展开,下面的例子,尽量多番展开一些。

【例2】
嫉妒。
感谢guew给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例子,并能够坦然地叙说出来,我相信,他表现出了如此的勇气,就已经解决了大半的问题。
一个人群,共享某个价值标准,例如,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同学所共享的价值标准。
在一个人群里面形成一个共享的价值标准,显然,(其实,每一个显然里面,都有深刻的问题,就看你抓不抓得着,呵呵。)是群体协同行为的必要条件。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4

接下来是讨论{有效性}。

可能,我得在这里先更为详细地讨论,何谓抽象,然后再来讨论抽象的有效性如何达致的问题。

我所谓的抽象,是泛指任何人类对于一种具体对象更好的把握的方式。
这句话说得非常模糊,但是给出了一对相对范畴:具体,抽象。
之所以说是相对范畴,意思就是,任何一个对象,只要设定其是具体的,那么就存在一个相对而言为抽象的形态;同时,若又设定其为抽象的,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对而言为具体的形态。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3

但是,抽象,是一个太过缺乏内涵的概念,也就是说,抽象,可以稀奇古怪地来,这个概念,本身没有任何有效性制约,也就是,你叫我抽象,但并不能告诉我,抽象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常常进行抽象,但,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得不到什么有效性。
例如(全是假想的情形,不保证具体细节的正确性和可能性):
1,今天一个同事冒犯了我,我很生气,你告诉我,做人要看开点,不要跟人计较。

关于《南京!南京!》的进一步讨论-简评林思云的文章

这个林思云的文章,我认为倾向性太强,完全不是有历史学素养的人。
不仅是缺乏历史学素养,而且误导性非常强。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历史,在形成自己的观念之前,还是得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第二第三手材料,看看而已,不至于决定自己的观点。
林的这个文章,用大量的肯定性的缺乏论证的结论,来贯穿他的一个倾向:上海抗战是蒋介石挑起的,南京战役是日本下级军官抗命导致的,日本兵搜捕与屠杀战俘是不得已的,屠杀平民是因为高龄士兵不好管理导致的,中国人关于30万的数量是不准确的。。。

米德人类学研究的缺陷

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国人类学家,以23岁时在南太平洋岛屿萨摩亚所从事的为期几个月的人类学田野研究,并随后出版调查报告《Coming of Age in Samoa》而成名。(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她是以一个特定的目的来到萨摩亚的,就是考察一个与自身文化完全不同的原始部落环境下,青少年,特别是年轻女孩的青春期历程:她们是如何经历这个阶段,从少年进入成年世界的?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