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9 - Blog entry

关于嫉妒

我的基本情况:男,今年21岁,在国外求学,工科。
确切的说,"嫉妒"心理并没有给我是生活产生多大的干扰;我的不解是:能否将这种心理降到最低点,使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更加的健全。
现实中的例子是,比方说,由于我高中念得是文科,所以在大学念工科时,我会嫉妒(更确切的说是羡慕。)那些高中念理科的同学(但仅限于他们的理科知识和计算能力)。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嫉妒(自卑?)又会给我学习的动力,而且考试成绩也已说明这种动力的效果。

以上一个相对长期的嫉妒,但这类型的嫉妒我能想到的只有这一个。

病理学.1

层次结构

一旦我们认识到基因对于整个生命的意义,以下的观念就很自然了:

“疾病是体内细胞变异的表象,细胞变异是细胞内基因受损的表象”,因此,一切疾病都可以被认为是基因病。

但是,这个观念只涉及到事情的一少部分。
那就是,这个表述图像的因果链是破碎的。
何以故?
说到底,所谓基因,只是人体的信息载体,在人这个生命体制当中,信息,只是一个环节,尽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绝对不是整个生命体制当中,所有因果链的头端。

关于交流的发育

下面是一位大巴网友的问题:

梁漱溟

这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是如何体现其时代的。

梁漱溟的禀赋,大体说来,是中等,或者说,是比中等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并不多,但足以使其有自立的姿态和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自立姿态的传统知识分子,能够非常深切地表征其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不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下面,我主要根据其88岁时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博士的谈话记录,来分析这种时代属性。

一个场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思想的交谈场景,发生在梁漱溟88岁的时候。

病理学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决定了,其未知远比已知更为重要。
所以,这里我更关注的是,在已知的边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未知的可能性问题。

分子、细胞层次:

* 基因
* 细胞信号系统,细胞组织损伤和修复,细胞适应
* 细胞生命周期
* 毒性,自由基
在这个部分,主要讨论【还原论的问题】。

基本疾病过程:

* 水、电解质代谢
* 酸碱平衡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
* 发热,炎症
* 各个层次的应激反应
* 休克
* 肿瘤
在这个部分,主要讨论【系统的现象与系统的调节】这两者的关系的问题。

器官层次:

* 神经系统
* 心血管系统
* 呼吸系统

放下与心志

除非你达到一定的境界,否则,放下,就妨碍了心志;心志,就妨碍了放下。
所以,是否很清晰地同时做到放下和心志,可以作为一个过硬的标尺,来衡量一个人的实际境界。

《不作为是入道之门》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何以故?就是因为异议者尚未体证到,心志与放下(不作为),是一体而二的。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