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5 - Story

Date
  • All
  • Jan
  • Feb
  • Mar
  • Apr
  • May
  • Jun
  • Jul
  • Aug
  • Sep
  • Oct
  • Nov
  • Dec

世俗及其反动

人必然首先是世俗的,这是由我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奇怪的倒是,人还可能有逆向世俗化的选择。

例如一切世俗智者的选择,都可以做反向的选择,而且是基于理性的选择。这何以是可能的呢?

比方说,[钱文忠|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509],其实是一个含义上的绝对诚实者,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比较显目的对照者。
对照谁呢?
基于这个坐标原点,有漠视财富者,有纯粹艺术追求者,有纯粹知识追求者,...凡此种种,都是采取此原点之另一端方向者。

我们的问题是,纳入了各自的立场,是否存在一个比较超上的评论。

现象与意义

挣脱一般的言辞之争,现象,可以说成就是图像。意义,则肇始于感动。

常用的现象,与实质相对称。隐含的意思就是我们对于现象的描述,是可以不涉及实质的。

但与其拿现象和实质来相对称,不如拿现象和意义来相对称。

因为现象和实质只是在我们一个认知方向的进程上展现差异,并被命名;而现象和意义,则是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向的产物。
这样一来,这里所使用的现象包含了一般所谓的实质。

何谓意义?
一个寻求意义的典范是王阳明曾经试图从事的“格竹”,作为现象的竹子,与作为意义的竹子,正是王阳明当时苦苦寻找的岔路口。
不妨来体验一下王阳明坐对竹丛的心理:眼前的竹丛,首先是一个现象。对于这个现象能够怎样呢?作为现象来理解的话,可以有形象,动态,生态...凡此种种,但这是他坐对所寻求的内容吗?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