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n's blog

守望者与现身者

守望者,是有愿景的人,并视愿景作抽象事实;
现身者,是在此如来者,无愿景,有泥土与天空。
变守望者,为现身者,即是修行。

最新的医改方案的问题

最缺的是对中医的更好的支持。
医疗的社会性保障,根子在预防,重点在康复,否则,必然会成为一个经济黑洞,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耗不起的。
而中医,恰好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优势。
占据人口最大比例的亚健康状态患者,如果能够积极预防和中医调理,就能够以极小的成本,避免将来极大的医疗支出。

西医对于疾病的基本观念是有偏差的,直接导致了医疗财务黑洞的形成,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如果不预计到此点,难逃西方窠臼。
偏差体现在:

【研究评论】成年心脏可再生新细胞

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中医对生命的基本观念,下面这两个发现,就相当有意义。
尽管这种心脏细胞再生的具体机制是何?条件为何?都不清楚,但可再生性,在现代生物学的概念层面上,并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中医对危重心脏病的抢救与康复,例如李可的那些病案,估计有部分是调动了心脏这种自我修复能力。
至于猫脑能够做到的,很难想象,人类大脑不会具有类似的修复潜力。

当然,迄今这些研究,可以说都只是增强了某种信心,而并不构成确定性判据,但是,我们人类更重要的是,洞察力。唯有洞察力,才能带领我们探寻到正确的道路。

心志的生灭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研究评论】视觉对比敏感度的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一直都是非常显著的实验事实,从大脑受损的代偿性,成熟的康复训练,到正常神经功能的增强,都充分提示我们,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即围绕着训练目标,而改变既有的神经组构,使得新的组构适应目标的需求。
这一能力使得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充满期待,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塑性的边界在哪里,一般,我们是设定存在某种边界的,但是,即使存在那样一个边界,那边界又何尝不是与训练条件相关的呢?
可以说,修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在这里,只不过,按照现代神经科学的术语,称为神经可塑性;在修行的传统里面,称为改变气质。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年轻人感想丰富,是好事;学会节约使用文字,也是好事。但,若像海子那样,就不是好事;若像广大文青那样,也不是好事。
人,总得长大,是不?

这几天网络流行纪念海子,因此而感慨;大巴居然还会有文青来凑热闹,也因此而感概。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合理的现象,就是“文学”常常成为垃圾桶。
这个垃圾桶最主要的内容物,是自恋,是泄欲,是气性,是意淫,是妄想,...

为什么说它合理呢?
因为上述种种作为,最方便的工具,就是文字嘛~文字的东西,最方便的包装,就是文学嘛~~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