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

实现了的意识,在最原始的形态,只是一种{感知}的统合,用以提供给个体作为行为的决策。
如果,我们有必要把意识限定在人类所具有的赋有鲜明特性的意识现象上,那么,我们不妨把广泛存在于动物(人类除外)体的朦胧意识,另外称为前意识。

意识的功能,就是把物理性信息转换为对信息的理解,也可以称之为理解性信息。然后,进一步,是把信息的理解表征为符号,声音符号、体态符号、以至于手写符号。
因此,这里有一个阶段性的演进过程。
实际上,上述两个大的阶段,还可以更为细致地分划为更多的步骤,并从进化的种群比较中获得证据。
把物理性信息转换为对信息的理解,同样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最初,可以是特定物理信息的特定加工,以适应个体的行为空间
但当种群的生态域扩张,使得行为空间进一步获得感知空间的延伸,意识就开始具有愈来愈鲜明的形态。

意识就是大脑之所为吗?

当然是。
但这句话似乎还是有问题的。

国家地理05年3月的封面:

By James Shreeve Photographs by Cary Wolinsky

在一个不知什么时候,人能够把自我意识的活动定位到大脑,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领悟。
但从意识现象出现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面的意义来看,意识的荣耀不只是属于大脑这个最新创造物。

也许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意识到是大脑在作思维,而不是手指或心脏,这就预示着人终将确定大脑每一个可观察对象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核团,回路...>>>>神经元,受体,递质,基因,...
然后呢?
人有两种问问题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假设大脑的物化过程都是可视的了,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说,这个语言可述的意识活动原来是这么一番物化的过程。
然后还是会有人问,为什么?
当然,也会有人斥责诸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不是恰当的问题,是基于一种错误态度的伪问题。
这里可能得需要分辩一下目的论一个事件的涵义,这两者的不同。

这两者本质上都起源于动物生存的一个需求:选择。
动物被迫要求具有选择的能力,因为从获得运动能力开始,可选择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可选择是一个如此基本的范畴,小到蚂蚁对路径的选择,大到成年人对恋人的选择,都是动物生活当中的基本元素。

谢谢yolanda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