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心理

日常心理,一方面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构成精神权能的自我厌弃的基础。

自杀何以可能?

后面是有关一个自杀事件的文字报道。
那篇留言应该是她写的,一份致命的文字。

首先摘出其中的关键词:

“真正快乐的时刻 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 习惯 性格 命运 希望 苦难 环境 孤独感 生命的价值 幸福的时刻 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

隐然其中是存在具体境遇上的诱发因素,但我更关心的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心理状态,何以是致命的,而在这种状态下,换一个境遇,仍然会诱发类似的事件。

从最粗俗的意义上看,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选择自杀,是极度违背人对于死亡之恐惧的常理的。这意味着存在一种未名的心灵力量,是还很少进入一般的知识灯光之下的。那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力量呢?

我试图追踪,甚至体验一个决定自杀者的临界心灵,一个也许称得上苦难的过程。

首先,那种未名的心灵力量,仍然是基于恐惧.
自杀者临界的关键词大概是“持续”,也就是当下的状态是不可承受其持续的,作为一个行为解决方法,即自杀,一个并不是过分复杂,可以个体自我完成的,或者说过分简单的行为解决方案。
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平常人在日常当中,是具有足够的条件而可以持续其当下的呢?

一般的描述,可以是“情绪失控”,不过也存在非常冷静的案例,因此我们最好还是从构成常人得以持续当下的要件开始考虑我们的问题:自杀何以可能。

[node:303]

虚荣心

虚荣心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本质的定义;一种是狭义的、表面的定义。在日常语言中我们所使用的“虚荣心”,正是后一种定义。
下面先给出本质的定义,然后说明日常语言中所谓的虚荣心,其实质为何;最后说明,何以前者是本质的,后者是表面的。

虚荣心这个范畴,本身是一个主观范畴,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境下,都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判别某件事是否表现了虚荣心。因此,虚荣心的本质定义,也是一个主观的定义:凡是持有错误的价值观,就是虚荣心。这个定义里面,所谓“错误的”,就是完全由每一个使用该词汇的人,自己来定义的、属于主观的范畴。
这样一来,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就可以指称大量的事件,属于虚荣心的表现:
例如,站在我的立场上,一个宁愿把时间花在追求财富而不是花在精神修养上的人,是虚荣心作怪,因为,他认为财富是比精神充实更迫切的需求,拥有财富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尊严感、权力感。这是错误的价值观;
一个宁愿把时间花在衣食住行的品质提高上,而不是花在获得知识上的人,是虚荣心作怪,因为,他认为个人肉体上感官上的享受,比精神上获得知识的享受,更乐于得到。而这种享受,比头脑充实更能带来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心理满足。这也是错误的价值观。
...
凡是错误的价值观,都导致虚荣心;凡是虚荣心,都源于错误的价值观;凡是出自正确的价值观,都不是虚荣心,而常常被称为上进心之类的。所以,本质上,虚荣心就等于错误的价值观。
反之,若是一个出门前总得花半小时时间化妆的中学女生,她或者她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她或者她的父母,就不会认为她的这种行为是虚荣心。因为,她或她父母的价值观里,这不是错误的价值观。

日常所谓的虚荣心,所指非常狭隘,主要是指非理性地追逐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个定义里面,主观的部分已经不在于价值观这个部分了,因为不管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价值观,只要是非理性地追逐,都会表现为虚荣心;这样,主观的部分就在于,是否“非理性”上。但是,理性,是可以进行相对客观化评判的,因为,随着理性的普及,能够获得相当大人群的一致认同。
例如:一个人认为穿着很重要,一方面能够提高自我感觉,另一方面,在别人眼里也能够表达良好的社会角色。然后,他会在衣着品牌方面非常考究。这种情境下,所谓理性行为,是根据自己的财产水准,来制定相应的衣着水准;而非理性行为,则是超出此一理性标准。这时,几乎人人都能够评判其为“虚荣心”。
再例如:一个人认为思想深刻很重要,不管出于何等理由,他都觉得很重要。然后他的言谈举止种种表达,都会考虑某种深度,而避免轻浮。在这种情境下,所谓的理性行为,是诚实;而非理性行为,则是不诚实,俗称为“装”。这时,同样也可以被评判为“虚荣心”。
所谓“非理性”,还用来涵盖指称一种非健康的人格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不能清晰区分自我与外界的相对涵义。这样一种人格状态的人,严重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认定或看法,来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定或看法;或者,外界能够严重影响自我状态。一般说来,“虚荣心”主要就是针对此种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