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早期进化历史

可能的线索:

灵长目的比较动物学

把目光延伸到灵长目这个更大的范围,显然是增加了我们对于进化所进行之观察的时间深度,可以说,那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人类的动物舞台背景。
灵长类发生于紧接在新生代之前的中生代之白垩纪晚期,猿发生于渐新世,人科发生于晚中新世。

灵长目(Primates)分为两个亚目:
-原猴亚目(Prosimii)
-类人猿亚目(Anthropoidea)
一般认为,最早期的灵长目动物就是属于原猴亚目,其中一部分进化变异很少,延续到现在,就是少数几种低等灵长类动物,另一部分后来获得大的进化,构成类人猿亚目,也就是现在的高等灵长类。

原猴亚目有几个进化要点:
-作为主角在7,000万年到4,000万年分布于欧亚非北美洲,现残存于马达加斯加等地。
-树栖性,攀援树木,灵巧大拇指/趾
-双目重叠成像,分辨颜色,听力
-社会群生活
残存三个下目:
--狐猴(Lemuriformes)
----狐猴类\Lemurs
----大狐猴类\Indris
----原狐猴类\Sifakas
--懒猴(Lorisiformes)
----懒猴类\Lorises
----婴猴\Bush babies
--跗猴(Tarsiiformes)
----跗猴\Tarsiers

大概3,500万年左右,高等灵长类开始出现,构成类人猿亚目。
类人猿亚目分为两个下目:
--阔鼻下目\Platyrrhini
----------新大陆猴类
--狭鼻下目\Catarrhini
----猴总科\Cercopithecoidea
----------旧大陆猴类
----人猿总科\Hominoidea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小猿类\Lesser apes
------猿科\Pongidae
----------大猿类\Great apes
------人科\Hominidae
----------人类\Men

基于古生物学

对于上述灵长目的研究谱系当中:
------人科\Hominidae
----------人类\Men
的中间细节,目前只能依据化石的直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间接研究,而其中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仍需进一步核实。
化石记录所提供的人科粗略年表:

一些大体的时间点:
400万年BP,1开始直立行走;
250万年BP,开始普遍使用石片工具;
200万年BP,身材变高,脑容量增大;
180万年BP,完全的直立人,身材接近现代人,脑容量只有现代人一半。在非洲、中国蓝田均出现。
50万年BP,头骨接近现代人,但脑容量仍然显著小于现代人。被称为智人;
40万年~13万年BP,非欧亚一些地点均出现分支。欧洲和西亚出现大量尼安德特人;东亚出现北京人;
10万年~5万年BP,在可能是已经分布于非欧亚三个大陆的一系列分支中,其中有一个或多个分支突飞猛进,成为现代人,具有基本完备的狩猎采集生产方式,而正是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他们随着人口的增加而迅速进行的地理扩散。
如欧洲的克罗马努人:壁画,首饰,专用工具,骨器。很可能正是他们,替换了欧洲大陆广泛分布的尼安德特人。
4万~3万年。现代人成立之后,就开始了其全球性扩散:首次进入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3.5万年,新几内亚东面的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的一些岛屿上,已开始出现人类遗存。
人类进入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时间,与当地所有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时间巧合在一起。客观上,这可能导致进入该地的人群一直未能驯养本地家畜。
2万年,掌握了御寒技术的人群进入北欧和西伯利亚
1.4万年,美洲阿拉斯加出现证据可靠的人类遗存。
1.3万年前的几百年间,整个美国和墨西哥地区开始出现大量人类遗存,被称为克罗维遗址。代表器物:巨大的石制矛头。
同样巧合的是,人类进入北美洲并大量繁衍的时间,与当地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时间,一致:
沙斯塔的地懒与大峡谷地区哈林顿的石山羊,灭绝于距今1.31万年前后2百年的时段内。
当然,最近一次的冰期也是在这个时期结束,并带来气候的紊乱。

基于单一起源理论的人类扩散史的一种说法:

人类学与语言学

对于保持为狩猎与采集原始生活状态的部落的科学记载,例如对非洲Kalahari沙漠的Bushmen人与澳洲土著的观察记录。
狩猎这种行为方式,对于早期人类一些关键特征的形成,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而且其时间深度(time depth)可能需要追溯到古猿时期。

语言本身,是天然的历史记录载体:同一个事物,你我是类似的发音,那最大的可能是,你我受到同一个来源的传承。以此,我们就能够整理出语言的谱系,使得任何一个小人群的言语,都在该谱系中,找到其位置,历史的位置。

参考文献:
2

  1. 1. “距今”缩写为“BP”
  2. 2. http://pin.primate.wisc.edu/factsheets/index/taxon/latin/pr

人类早期进化历史的研究要点(2)-类人猿亚目

类人猿亚目分为阔鼻下目和狭鼻下目,这个分化只是地理隔绝的结果。
1,阔鼻下目
现分布于南美。典型为蜘蛛猴\Ateles.

蜘蛛猴特化为在树顶林梢采果觅食。相较于智人能够使用工具采摘果实,蜘蛛猴等其他树栖类人猿都是通过发展身体运动机构来获得果实采摘能力。
显然,同样是做到采摘果实,但是通过使用工具,还是通过特化运动机能,这个选择的属性究竟为何?可能,类人猿的早期进化历史,就出现过这样的关键性节点:是走单纯的运动机构特化的方向,还是走大脑复杂化的方向。

阔鼻下目在南美的分化显然不如狭鼻下目在旧大陆的分化来得丰富。最重要的是,没有出现更高级的人猿科。这也许是值得提问的。

2,狭鼻下目
大概3,500万年以前,狭鼻下目分化为两个总科分支:猴与人猿。

猴总科:
--疣猴亚科\Colobinae-被认为属于直接从最早期猴总科延续下来变异最少的猴类,现已特化为树栖食叶猴。
--猴亚科\Cercopithecinae-始于中新世,到上新世已经分类繁多,延续至今,都成功地适应于各种生态小环境,但这种适应,依然主要是依靠运动机构以及相应的感知和消化机能的特化完成的。

至此,灵长目还处于猴的境界,但如果拿类人猿亚目下的猴与原猴亚目下的猴相比较的话,一个关键的进化要点是:
类人猿亚目下的猴类对其幼体在行为上有更周全的照顾,其意义不只是在于提高幼体的存活率,更在于幼体的行为学习期的延长,意味着习得性行为内涵的增多;
猴群开始具有鲜明的母系特征;
母猴与子猴禁止乱伦;
主要的猴类仍然生活在森林之中,但有少数狒狒和猕猴类,也能够适应草原,并调整其社会行为模式,这表明了在分化出人猿总科之前,类人猿是具有走出森林的能力的。

3,人猿总科
人猿总科分为三个科,这三个科之间的差异远小于它们各自与其他所有灵长类的差异。
人猿总科: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长臂猿类\Gibbons
--------合趾猿类\Siamangs
----猩猩科\Pongidae
--------大猩猩\Gorilla
--------黑猩猩\Chimpanzee
--------猩猩\Orangutan\Pongo pygmaeus
----人科\Hominidae

3.1长臂猿科

根据牙齿与颅下骨骼的形态比较,人猿总科最早很可能是树栖食果类,行为上接近于四足并用的荡臂者。因此长臂猿科可能是早期人猿总科中延续树栖生活,并且进一步特化为林间生活的部分。
相较于同样生活于树枝上的原猴、蜘蛛猴以及猴总科的其他种类,长臂猿可能由于大脑的发达,其在树枝之间的臂行法(brachiation)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种行为技巧的后果是,使其走入了一个社会模式的死胡同:
----长臂猿的运动中,75%以上为臂行法或荡臂法,25%为树上的四足或两足行走,并几乎从不下树;
----一对雄雌长臂猿及其幼猿构成一个社会群,占有大约1/4平方英里边界明确的觅食领地,雄雌体身体特征差别减弱;
也就是说,臂行运动技巧的发达反过来使得其社会行为趋于最大的保守,并对森林有最大的依赖。
人猿总科的早期分化出长臂猿来,是进化的一个歧途,即在大脑条件已经超出猴总科的前提下,长臂猿仍然走向森林的华盖层,导致其生境更加受到拘限。
这条进化线路的一个可能环节是只有化石的旧大陆的上新猿亚科(Pliopithecinae),一种尚不能臂行但荡行的四足并用食果猿。一个猜想是,在很成功的猴类的竞争压力下,走上这条路线的人猿发展了更纯熟的臂行法,从而更成其为局限于树枝之间的不归路。

3.2猩猩科
猩猩科显然没有追求臂行的技巧,即使是严格树栖的猩猩和也能在林间荡行的黑猩猩。

猩猩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等地的热带雨林。其解决严格树栖与体重远大于蜘蛛猴的矛盾,是采用了四肢都具有手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案,因此把它和被隔离于南美的蜘蛛猴相比较是有意思的。
猩猩是如何特化出来的,其进化路线尚不明了。

大猩猩现在只生存于刚果西部平原的低地地区和东部高地地区的热带雨林中。
大猩猩和黑猩猩的运动方式都是所谓指关节拄地行走类(Knuckle-walking),只是相对而言,黑猩猩更为灵活,也擅长在林间荡行。

黑猩猩现在只生存于从塞拉利昂到坦桑利亚的热带雨林或森林边缘或开阔林地。

我们都是幸存者

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小矮人,...我们曾经的同行者,都已经灭绝了。为什么?
据说,三万年前,我们在石洞壁上绘制的壁画,可能算是一个答案:我们因为具有超出此时此地的观看的能力,而使得我们能够在11万年前严酷的冰期环境压力下,更加具有生存技巧。
也就是说,因为杰出,所以幸存。

与我们同一个属但不同的种,都无法生存下来,如果不是纯属偶然,就是意味深长的。
向后看,人,作为一个单一的种,具有思维当中特定的某种能力,出现于生命物种的系列,其意义,足以与动物与植物的分化相比拟,甚至有过之。
但,如果向前看,生命之此种新能力的出现,还只是10万年左右的历史,相比于直立人1百多万将近2百万年的历史,我们的爆出,是一个什么涵义的预兆呢?

当然,幸存,并不是可以过分拔高的伟大事迹,因为更早期的同类,灵长类的猿猴,也都还有幸存者,再往下的物种,也还有大量的幸存者。
但是,人类思维能力的爆出,是否足以让我们应对将来的灾难?也就是说,我们能否一直幸存下去呢?

答案,也许只能从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里面寻找突破,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在人中杰出?

显然,如果我们承认以下几点:
1,在地球的环境里面,乃至在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类地行星里面,我们人类,是具有最高级生命形态的物种。
2,生命的进化不可能到人类出现就开始停滞。
3,目前比人类低级的物种能否反而进化出比人类更为高等的物种吗?如果不可想象此点,那么:
更高等的物种,只能出自我们这群人中间。

且慢,什么叫更高等?如果这个概念的涵义是足够清晰的话,那么有什么理由,我们可以认为进化必须具有如此方向?

鉴于大脑是生命进化的一个主要解决方案所在,那么,我们确实无法想象有哪种动物有可能获得新的大脑特性,足以使其跨越人脑对它业已形成的优势,因为在大脑的物种间比较中,比较容易获得进化的线性序列,这个线性的序列里面,高级就意味着新内容的累加。这个序列表明跳级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进化自身发现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思维解决方案。

那么,进化的这个方向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也许等价于一个更好回答的具体些的问题:神经系统对于动物的意义。
粗略地说,神经系统越高级,动物对环境就能够有更多的应对行为。
因此,同样是应对寒冷,候鸟只有远徙,有些动物可以冬眠,而人类则可以生火穿衣以及建住房。

当然,目前的人类已勉强超脱了单纯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的制约,但我们并未超脱地球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未超出太阳系环境的制约,等等...所以,我们正在努力发展自己更高的能力,以便渐次超越那些制约,例如,获得更长久的能源,寻求地球之外的移居地,寻找关于太阳乃至宇宙命运的答案...

但,这就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吗?
鉴于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才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自信,所有这些自以为是的工作日程安排,会是一直有效合宜的。
那么,我们可能的风险在哪里?

再问下去,开始有些超出我的能力,还是回到我们最古老的命题:
惟有杰出,才能幸存。

接下来的问题是:何谓杰出?

一个例子,就是:离开世俗和宗教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要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去揭示,人类从世俗出发,突入到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会遵循一些同样的自发性生理压力,这种生理压力反映为一些种类的意识能力,或者说,思想的能力,这类努力的探索前进,构成了人类历史唯一在传承和累积着的进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