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两个场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杂志业,和21世纪初这10年来的互联网网络阅读。
这两者正好相距10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业概况
1815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马六甲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gine);
1850年,上海《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
1870年,王韬在香港开始中文报业;
1872年,上海《申报》;
1893年,上海《新闻报》;
1890年后,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傅兰雅(John Fryer)、李佳白(Gilbert Reid)在北京。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
1897年,作为报纸附刊的《消闲报》,首次引入文学副刊;随后李宝嘉(伯元)《游戏报》;由此开始出现大量文学副刊与小报;
1903年,梁启超《新小说》;
1904年,狄楚青《时报》,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国民日日报》;
《太平洋报》
。。。。
内容与读者分布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占据了上海三份主要报纸《申报》《新闻报》《时报》的文学副刊。
。。。。
整个20世纪初的社会觉醒、意识形态、文化变革、文学,几乎全部依托这些报纸杂志和书籍而出现而发展。同时,这些报纸杂志书籍,也养活了一代相关作者。
这个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纸质媒体的销售本身和广告。
再看这10年来的互联网,请问各位,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还有多大比例的人购买杂志报纸?你每天的网络阅读量与报纸杂志阅读量的相对比例是多少?
1百年,变化了什么呢?
1,媒质变了,因此而导致话语权分配情势有了变化:那时报纸杂志邀稿为主投稿为辅,门槛和容量都有制约;互联网则是谁都可以发贴。但这还只是表面的,更细微地看,是人群开始了深度分化,多样性增大。
话语权的分配大势并未改变,因为即使是互联网,同样遵循“看热闹原则”,即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言论者,能够获得最大的话语权。这些代表者的出现,实质上是由人群的普遍认知状态决定。这不是可以由媒质的改变而改变,而是由人群的分布性质本身决定的。
2,职业情势也有了变化:那时的作者,基本可以靠文字养活自己,其中的有名者,还算社会高收入层,20世纪初以致整个上半叶的文学家和各种作家,大都从在 报纸杂志发文开始培养读者,直至出版书籍,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很简单,当时的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单纯销售本身,就足以支撑起这个产业链。
这里有个问题我还缺乏资料,就是何以当时作者的稿酬很高。按理说当时的发行量远比现在为低,单价也不会高到哪里去,那么只有可能是作者的版税率会比现在高 了,现在一般作者是码洋的10%左右,如果当时高于这个比例,只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流通环节抽取的比率要比现在低。不知哪位了解得更多?
现在呢?互联网基本是免费的,作者的收入仍然还是落在纸质媒质的销售上。所以基本情势并未变化,还是金字塔型的,只是这个金字塔被拉高了,拉细了,极少数 处于塔尖的作者,在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之后,通过纸质销售而获得高收入,而大量互联网小众作者,基本没有可能获得纸质稿费,但他们所产生的文字的总阅读量, 并不少于那些塔尖作品。例如,我们可以统计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多少比例是来自自己的纸质购买品?因此,这个部分,是新出来的。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带来了两个似乎表面上相互矛盾的结果:
1,职业作者减少,20世纪上半叶的成规模的作者群体不会再出现,下半叶的由政府支付的作协模式也因太监化而停止发育。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势力综合下的精英化。这样子符合看热闹模式的发展,同时也树立了新一代的话语权主流力量。
2,小众多样化多元化的初步出现。这种小众群体,甚至开始构成了社会文化的长尾。
精英化,是一个永恒的现象,互联网增强了精英化的力度,这个事情不好不坏,算中性的。
小众化与多样化,是好事情。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还很大的制约了小众化,或者反过来说,互联网的技术还存在极大的空间,可以促进小众化和多样化。
现在互联网进行小众自组织的方法,主要还是搜索,其次是通过超链接surfing。
通过超链接surfing是最原始,但也是最基础的方法,但效率也是最低的。
搜索呢,则随着谷歌式以搜索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成熟,对小众网站越来越不利。首先是2~3家搜索网站形成垄断,再加上现有搜索模式都很单一,都是在同一个数据挖掘模式下工作,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以我的个人网站 kosmos.cn 为例。在03、04年的时候,某些关键词在中文网页范围内的搜索,例如物理、宇宙、瑜伽、楞严经、庄子、黄帝内经、fortran95...之类的,居然 都能在前几页搜到我的网站,原因很简单,那时严肃内容的中文网站很少,现在则不然,一个是网络内容急剧增加,再一个是搜索关键词成为商业模式,SEO技术 大行其道,小众网站被急速挤压到搜索结果的尾巴的尾巴里面去了。现在看我的网站的流量数据分析的话,很明显,因搜索词而来的,一般只限于在其他网站非常罕 见的词汇。
由此可见,在现有搜索模式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挖掘服务,以满足我们的个性需求,从而把最低效的surfing工作,更多地交给某种自动数据 挖掘服务,使得我们获得更好的小众自组织能力。例如,假设我刚入手了某型号的照相机,我希望找到拥有同样机器的人,特别是,他们就该机器交流经验的小组论 坛,然后,进一步假设我对使用该机器的目的比较偏门,打算用它来拍摄各种昆虫,因此还得进一步细化为,不仅是有使用该机器的经验,更要有使用它来做微距拍 摄,更进一步,还得要有到各地寻找有趣昆虫的经验的人,这样的小组,用谷歌类搜索来帮我,它会很为难。
同时,反过来看,假设有人正好是一个有经验的使用该型机器拍摄昆虫的人,他希望组织同好做一个小组,以便交流经验,那我估计,在现有互联网环境下, 恐怕他主要还是得先从网下可能的同好开始做起,他们几个人相互做好链接,然后等待其他偶然或因不相干的搜索而闯入的来访者。现在,这样一个组织过程,是非 常低效的。
只要是自己做过论坛或者群体博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成员的积累,无非是尽量有些站外链接,SEO上有点优化,到其他人群聚集点转发些帖子以试图吸引些新人,网下的关联,等等。其实,所有这些,都存在一个通过互联网技术极大提高效率的空间。
现在出现的一个动向,就是社交网,和社交联系。前者的代表就是非死不可和开心,后者的代表就是谷歌的友情联络,但是,当这些东西的注意力都还在为好的商业模式而想破头的时候,很难专注于解决我这里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提高小众自组织效率。
同时,传统的搜索公司,也在积极做垂直搜索方面的创新,但他们所想到的垂直搜索,仍然只是从让用户被动地获得信息的角度,从商业直销的角度,而不是从协助用户进行互动组织的角度,所以,在我看来,仍然是不得要领的。
也许,得等到这两家,某一天不得不走到一起:社交网想到了垂直搜索,搜索公司想到了通过搜索进行的信息社交。才会杂交出我这里所希望的东西。
回到主题,就是我期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将真正地促进小众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才能真正开始颠覆话语权的传统分配模式,才能真正开始构筑新的媒体格局。
至于现在,还在100年前的窠臼里头,挣扎。
新评论
12 years 43 weeks ago
12 years 43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