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本来我一直想针对大巴曾经的一位乘客做点讨论,她似乎目前在尼泊尔一家寺院出家为尼,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得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材料,才好下手。
这个是一个相关的资料,是一个极端事例,触动了我的这个想法: http://ref.ikosmos.name/2009/01/blog-post_7810.html
另外,还有几位大巴上的朋友,似乎也在修行的路途上,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虽说与上面的极端事例完全不同,但也都值得深加考察。
实际上,相比普通人,修行者往往更容易发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修行的目的,一般的理解,不就是要提高自我的境界吗?怎么会导致修行者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这岂不是让修行的理论陷入严重尴尬吗?
也不然。
我在大巴一向是鼓吹修行,但,一直没有清楚表达过的是,修行是分方式的,我在大巴所主要介绍的修行方式,绝对不是适合多数人的,而只是适合极少数人的,适合多数人的方式,还很少谈及。如果采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修行就必然导致心理问题,这是其一。
即使是适当的修行方式,修行者仍然面临比普通人更大的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因为自我这部机器,要通过DIY自己来修缮,这个危险性,可想而知有多大,这是其二。
那怎么办呢?
我的观点是,修行固然是人类的必由之路,但,绝对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必由之路。修行,只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其一部分的选择属性而已。
这就决定了,修行,本身具有选择作用,必然有一些人,尽管走上这条路,但会由于内在原因,而走不远,中间掉下来,也就是被选择机制淘汰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现象是合理的,没必要感到不安。
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力推进群体修行的力量,坚守在车头,车尾的事件,有个照顾和预期,即可。
上面还漏了一个原因:
就是在现代消费社会,还能够转向修行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本身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试图通过修行来得到自我救治,这就好像是,专业癌症医院的患者死亡率,肯定比普通医院高出好几倍,一个道理。
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所以禅宗里面,师傅常常要问弟子,出家求道,因缘何在?知道其因缘,就基本能够估计到这个人的境地所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假如你确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出问题了,才转向修行的,那就没有修行精进的希望了,不是这样的,因缘,只反映你初始转向时的位阶,并不反映你未来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是由更多因素决定的。
说实话,这个话题很沉重,因为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材料,我亲身就遭遇到很多的案例,就是陆续认识到的很多人,他们原本都是这个大众人群中的普通人,因为种种 因缘而转向修行,看到他们随后在修行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曲折,深为感叹,甚至觉得,有些人还是做回普通人为好,修行,实在是极为险恶之途。
新评论
13 years 5 days ago
13 years 5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