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人崔致远的著作《桂苑笔耕录》,20卷,是他长年在中原做官,后来回到新罗后于光启二年(886)编定之诗文别集。其中收录了他在淮南幕府任职四年期间所撰表状书启等公私文字。
其中有条史料很细致地刻画了当时新罗对于唐朝政权的政治关系,值得现在的韩棒子们多体会体会。
笔耕录后有崔氏裔孙辑录的《孤云先生文集》,其卷一有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也就是新罗恭孝王元年)七月,崔致远代替当时新罗恭孝王撰写的《谢恩表》。崔致远在唐朝一直做的就是秘书的活,回新罗了,当然还是继续做。
这年,唐朝廷追封新罗此前的景文王为太师,宪康王为太傅,于是恭孝王就让崔氏撰写一封表以致谢,就是这篇谢恩表。
表文首先追述了宪康王在17年前的一件未遂的功劳:
新 罗宪康王在广明元年(880),获悉“寇逼咸秦,驾巡庸蜀”,也就是黄巢军占领了长安,皇帝呢不得不跑到成都去避难。所以“愿助武功”,欲“爰披楚袂,冀 请终缨,齐征下濑之师,决徇大朝之难”,因此向当时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提出发兵勤王的意愿。高骈当然是觉得好事一桩,“上陈番款,外振军威,是蹑前规, 无亏远虑”,乃“非因绠短,欲假鞭长”。
但是,宪康王事情没有做周到,没料到此举犯了一个官场的忌讳。当时唐朝还有一个平卢节度使,叫安师儒,他 的一个职责就是管辖新罗、渤海相关事务。他一看宪康王径直把表捅到高骈那里去了,一个招呼都不给他打,自然不高兴,就“谓彼越庖,阻兹扣楫”,还“专驰使 人,来约兵士”,也就是派出临时紧急使臣,赴新罗禁止宪康王发兵。
如此一来,这事就歇菜了。
所以写谢恩表的恭孝王就说,“以此远俗之忠诚莫展,先臣之遗恨斯多”。注意“先臣”二字,这是历朝历代朝鲜越南等等周边藩国对中央王朝皇帝的必需的自称,臣。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新罗奉唐朝之命而发兵的事情,还有两次。
第一次:唐玄宗开元21年(733年,也就是新罗圣德王32年),渤海发兵渡海攻打山东 莱州,唐朝廷就派人到新罗,宣布加封圣德王金兴光为开府仪同三司,以及宁海军使,要求他“发兵击靺鞨南鄙”。可惜这个时间不对,新罗发兵后就开始大雪封 山,想想抗美援朝就知道,新罗兵要穿过鸭绿江,翻过长白山那一系山,“士卒死者过半”,只有“无功而返”。(《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八》)
第 二次,唐宪宗元和14年(819年,新罗宪德王11年)7月,唐郓州节度使李师道叛乱,宪宗讨伐之,就命扬州节度使赵恭负责征发新罗的部队。新罗宪德王金 彦升接到圣旨后,就派遣顺天军将军金雄元“率甲兵三万”助讨李师道,归赵恭调遣。(《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十》《命新罗王助讨李师道敇》)
摘录自: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之崔致远《桂苑笔耕录》的文献价值.党银平
由 Lee 在 Wed Sep 10, 2008 12:25 am
近至清末,袁世凯还出任办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务暨平壤总督,其次子袁克文即朝鲜贵族金氏所出,1894年以前朝鲜仍为中国藩属。
甲午之战即为日本从大清手里夺取朝鲜之战,而甲申之役法国夺了越南。清末有海防塞防之争,海防终告失败,塞防幸左宗棠平回乱而西北不失,微季高,新疆其早已东突欤!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朝(韩)越相继独立后,与其曾经的宗主国——中国日渐界限森严,深恐中国控制其小朝廷,复投靠更大的靠山,乐于被人当枪使,大国亦乐得对付中国的桥头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周边亦不能搞定,何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韬光养晦已然将晦养家了,倒是当年美国的孤立政策才像真正的韬光养晦。
甲午战争之前,朝鲜朝廷已经屡次向清廷告急,请清廷出手制止日本借故武力染指朝鲜的企图,于是就有廷臣上书建议,干脆在朝鲜置省,正式把朝鲜纳入清朝治 下,那样就可以使得日本知难而退,不至于总是找各种机会来试探清廷对于藩属地区的政治立场与行动力。这个建议军机处通过了,李鸿章也同意了,最后送到慈禧 那里,让慈禧给搁置了。
一个当时廷臣的回忆录里面看到的,忘记书名了。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