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的交流中,在对各个文明的观察中,都会发现,一个人,或者一个文明,如何提问,是非常深刻地反映其认知状态的。
亚里士多德问过,扔出一个石头,它的运动是怎么回事。他的答案是:石头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与非自然运动两部分,自然的运动就是向下掉,非自然的运动就是向前飞。
同时期在中国某个设计制作机弩的工匠,我相信也涉及到同一个领域,如何使得弓箭射出初速度更大,如何使得弓箭飞行轨迹更稳定,如何使得弓箭射程更远。他只有足够多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才能整理出一个机弩使用教程,便于机弩手的集体训练。
但,他们都没有进一步提问:能否通过抛射体的初速度计算出射程?经验告诉人们在射击时,最好是朝着地平线上45度角左右,相同发力条件下能够使得射程最远,这意味着什么?
似乎是一道无形的墙壁,阻止了2000年前所有的人、所有的思考者,他们进一步提问与回答。
同样的情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域都是存在的,包括现在。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想到了足够多的问题,但是,肯定的,真正有效的问题,还在等着我们揭示出来。
这个题目的另一面,就是如何鉴别自己无效的问题,或者意义不大的问题。
由 huanghuang 在 Tue Sep 02, 2008 1:51 pm
之所以提出无效的问题有可能是对问题了解不够清晰。
我们提的问题有时很抽象(笼统?),不够具体,只是给了个很大很模糊的范围,没有指出问题所在的那一点。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反复问自己,我想问的究竟是什么 意思,这样不断分析就慢慢清晰了。问题清晰以后一些无效的问题就被淘汰掉了。我感觉这个过程有点辨析概念的味道,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断具体化(精细化?)
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不好的问题,常规的看法,就是上面huanghuang所述的。
但,这种看法基本上意义不大。
引用一个小段子。
话说1895年11月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引起了大众疯狂的关注。一位美国记者达姆想尽千方百计才采访到伦琴,他们之间关于X射线之发现的一小段对话如下:
达姆:你是怎么想的?
伦琴:我没有想,我观察。
达姆:它是什么?
伦琴:我不知道。
这就是真正具有观看能力的人的典型写照。
据伦琴的助手Zehnder回忆,在伦琴叫上他一起做检测伦琴效应的实验时,伦琴事前根本什么都没告诉他,只是说要做一个实验,他只需要用一个望远镜盯着看一个仪器指针。伦琴在干嘛,实验设备是哪些,他都不能知道。他只需要汇报仪器指针是否有偏转,向哪个方向偏转。
这是伦琴的一贯风格。为什么伦琴要这么干?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彻底客观的观看。
我的答案就是,只有在最彻底的观看中才能产生好的问题,而不好的问题,一定是源于不够彻底的观看,多少受到既有观念影响下的发问。
显然,伦琴作为一个优秀的富有直接与自然交流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深刻明白这个要点的。
面对一个对象,人类最可贵的,就是会提问。
善于提问,在任何场所,都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光是科学,任何其他场合都是。
而是否能够做到善于提问,与掌握了多少知识,几乎没有太多关系,与其他资历背景之类的玩意,更是毫不相关。
只与一个人平常的感受力有关,也就是观看一个对象的敏感性。
一个感受力一般的人,往往都是按照既定的观念,甚至是既定的程序来发问,是观念和程序走在前面,带动自己的触角往前扯,这样,你的触角永远也无法延伸到既有观念之外。
而一个感受力尖锐的人,总是善于通过反省来弱化既有观念对自己的钳制和笼罩,以最质朴的姿态去接触最质朴的世界本身。
这种情态下的提问,才是有效而透彻的。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