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个事情,就一定需要理论。
历史正是这样一个事情,而且是你所能遇到的最大的事情,一切事情的总和。
但,不幸的是,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故事,就是是非判断,至多,就是一番历史道理或教训、经验。
这些,都不是历史,而仅仅只是历史的个别材料,个别现象,而已。我们所需要理解的历史,绝非这些个别的材料或现象,而是由不断增多的历史遗存材料所支持的抽象理论。
所以,历史理论,既是我们理解历史的起点,也是理解历史的终点。1
人群的基础理论
历史的唯一舞台与载体,就是人群。2
对于抽象的群体,我们目前并非全无经验,最简单的例子是气体动力学以及逐步复杂起来的凝聚态物理学,都是针对群体现象的作用理论,更接近人群个体的,是动物群落生态当中的群体动力学。但所有这些,都无法照搬到人群,而是需要我们进一步针对人群本身,来发展关于人群的基础理论。
人群的状态指标
人群规模
人群的规模,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群的个体数量。
人群规模,是一系列的状态变化的临界指标。
【例1】
一个相互熟识的人群,其规模大概在1千甚至1百以下。这里的相互熟识,定义为,你对该人群的每个他人,都常见,能够轻易不经回忆地进行面孔辨识,并能够大体了解其性格,也就是有过交往。
这样一个人群,是一个依靠基本交往,就能够维系自我群体意识的最大临界规模,超过这个规模,就需要依靠基本交往之外的其他范畴,来维系其群体意识了,例如,地域,血缘,利害关系,等等。
这个人群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权力分配。当一个领导者进行权力分配时,其首选策略是在这样一个人群当中进行分配:你绝对不会把某项职务授权给一个你从未见过也无熟人引荐的陌生人,特别是在缺乏简历公信制度的时代。
【例2】
当一个村寨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有一部分人迁移出来,另立村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个自然的临界值,就是维系一个村寨人群规模的临界值。
这个临界值,首先在经济层面,取决于该村寨生境的生态容量,最简单的,就是一个生产者的生产基地,距离其住宅,最远不要超过每天能够往返一次。
然后,在人际交流层面,如果村寨规模过大,导致大量陌生人出现,也会产生复杂的政治问题。3
【例3】
人群基础理论的最好实验材料,是包括新西兰和夏威夷的分布在整个太平洋区域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社会。
交通指数
有点类似于气体的分子自由程,人群的交通指数,也是用来衡量个体与群体的交通能力的,只是,这个指数有必要具备结构性,而不能只是一个单独的标量。
信息传播矢量
人群中的个体间相互作用,主要载体就是信息的交换,或者说传播。
新评论
13 years 26 weeks ago
13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3 weeks ago
15 years 3 weeks ago
15 years 2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