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序说
原始医学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由原始医学开始,而发展出各自的民族医学,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当中,都是一个有内容的章节。中医可以被放置在这样一个框架里面进行考察,从而有助于找到中医的文化特性。
医学的认知源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命的看法,一个是医学治疗的经验。在这两个方面定下基调后,医学就开始了它的演化历程。
1.先秦两汉
在先秦时代的典籍里面,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了解,人们对于生命的种种看法,特别是,知识前沿人物对于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从属于一个文化的核心内容。
考虑到生命本身具有无比的复杂性,和深秘的存在意义,如何看待生命,不要说对于先民,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直就是一个极端困难的问题,实际上,本身作为生命体的人类,面对生命,如何进行认知,可选的途径也是相当有限的。
然后,我们把目光的焦点,对准先秦时代的医学家们。
那些医学家们的名字是什么,绝大多数都没有记录下来,但是,他们的著述有一部分保留下来了,那就是目前可以明确认定为完成于先秦时代,最迟不迟于两汉时代的医学经典,以及现代考古发现所获得的先秦两汉医学著述。
《黄帝内经》
《黄 帝内经》是谁写的?或者问,是什么时候写的?一部分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一些医学家陆续写成,后来被汇编到一起,并被伪托为黄帝时代的作品;一部分人 认为正如内经经文自己所表明的,是由黄帝时期的大人物著述,持这个观点的,往往本身就是大医家,对内经本身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例如明代大医学家马莳,他 是唐朝王冰之下,整理注释内经功劳最大的人。他就旗帜鲜明地认为,内经的经文并没有说谎,就是黄帝与六位臣子: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平 常进行医学讨论而整理出来的,也就是《史记》本紀里面所謂咨於岐伯而作《內經》之内经。
馬蒔的观点是:
《素 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咨於岐伯而作《內經》者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帝 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盪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岐伯而作《素 問》八十一篇,而復有《靈樞》八十一篇。書中止以天師夫子尊岐伯,而鬼臾區諸臣不與焉。至雷公則自名曰小子細子,黃帝亦有訓之之語,意者所造未及諸臣,而 年亦最少歟。且其曰公,曰伯,曰師,似皆以爵稱之。即如寶命全形論有曰天子,曰君王,移精變氣論、五常政大論、《靈樞》官能篇皆稱曰聖王,著至教論、疏五 過論有封君侯王,《靈樞》根結篇有王公大人等稱,則其為爵無疑也。至於鬼臾區、少俞、伯高,皆諸臣名耳,後世謂出於韓諸公子之手,或謂秦儒所作,是皆泥於 爵號文字,而未繹全書者。今詳考六節臟象論、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則論天道曆法 萬象,人身經絡脈體,人事治法,辭古理微,非子書中有能偶及雷同者,真唯天神至聖始能作也。愚意上天以仁愛斯民為心,而伐命惟病,治病惟書,然元默無言, 故挺生神聖以代之言,蚤出此書,以救萬古民命耳。況六書制自伏羲,醫藥始於神農,自伏羲以至黃帝千有餘年,其文字制作明甚,外紀本紀俱載黃帝紀官奉禮,明 曆作樂,制為袞冕舟車,畫野分州,經上設井,播百穀,制城郭,凡爵號文字,時已咸備;歷金天高陽高辛諸氏,又經三百四十餘年,始迄陶唐,則諸凡制作,人知 唐虞為盛,而不知肇自羲黃,其所由來者漸也。
藏象
经络
经 络理论以及针灸疗法在先秦已经非常成熟,其在当时中医大家手中,甚至是最重要的疗法。站在今天的角度,有一个很费解难解的问题,就是这个理论如此成熟,但 又与我们今天的科学距离遥远,那么经络理论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呢?采用简单的说法,就是先秦医学家们言之凿凿的经络,他们是如何发现,并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 生理学概念,而我们又为何迄今不能认证到这个概念的呢?
北宋道士张紫阳谈到了这个问题,在他写的《八脉经》里面: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脉、冲脉。此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
而 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 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闭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 体轻健,容衰返状,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进一步针对紫阳此说而指出:
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经络至少是有一个经验基础的,只不过这个经验,不属于我们常人的经验范畴,而是属于修行者的超常经验范畴。
2.三国两晋南北朝
3.隋唐五代
4.宋
5.金元
6.明
7.清
8.面临现代化压力的中医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