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策略的文化

一直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围绕文化、哲学、政治、东西方、等等等等,究其实,都是昧于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管您是何方人士,“是谁建立的?”
或者,换一个更学究化点的说法:文化的呈现,其主体当然就是我们这些人,一个人群里面所有的人;那么文化的决定者呢?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追问,恰恰是一个非常蒙昧的追问,因为,文化的呈现,是有其主体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成立,也有其主体。
实际上,这个追问是不成立,除非我们说,文化的成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策略。

参考论题:中国的栗特人

作为一个预备,我得补充一些关于如何正确思维方面的知识,因为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论题。
+++++++++
任何知识,背后都需要你采用一个历史观,否则,都是最终无意义的。
这个任何,重复一次,我是指全部,无遗。
【例】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
自然层面的历史:东西只是一个人为的方向命名,重要的是,要知道太阳系各个行星都是采用同一个旋转方向,这肯定是起源于太阳系的形成机制-整个太阳系最初是一个带有初始角动量的连续体。
人类历史的层面:正是由这类天体运动的稳定规律,人类才能形成日历的概念。
没有这个历史的背景,该知识就沦为一个常识。

2,中国传统伦常极端重要。
自然层面的历史:人群的社会规范,传统伦常是一个高效的选择,而所谓高效,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历史的社会条件下,进行不同社会模式的比较。
人内部的心理历史层面:传统心理观念也是一个历史流变的主体,研究者只有进入那个流变主体才能把握到它的必然性与适应性。
常有妄徒站在20~1世纪,指摘中国传统之礼教,正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

那么,所谓历史观,是不是只要把相关知识的历史来龙去脉抓住了,就算是有了历史观了呢?
不然。
所谓历史观,直截而言,是指一种观看的方法,一种立场,一种角度,你的一种内在状态。
这种内在状态,不是简单地通过获取知识,就足以达到,而是需要以知识为原料,以实践为根本,而达致的一种“观”的境界。

现代中国的整个教育,完全缺乏这种认识,更遑论这种实践了。因此,现代中国教育下的几代人,自从传统的教育崩溃之后,就养成了目前普遍缺乏真正智识的状况。

那么,如何补救呢?目前,只有靠个人自觉了,等到自觉的人多了,也许能够蔚然成风,呵呵。

思维方法永远是第一重要的。
例如陈寅恪所掌握的材料,你也可以去掌握,例如给你完备的关于柳如是的全部材料。但是,你能否具备陈寅恪之眼光,也能够看到除了一个女性生平之外,更深刻的意涵呢?
这里面就是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差别问题。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词汇里面,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变成非常庸凡的词汇,以至于很难以给你足够的提示,令你能够领悟到其简单实质:就是观看。

一说观看,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有太多的触动,因为,观看,太平庸了。谁不会观看呢?
恰恰是,观看是最困难的认知行为。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