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比较,总是可行的,只要令两者对话,拿两本书对勘,一切历历在目。
中国哲学最重要之书,周易是也。古希腊之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巨头是也。下面以这两方做个小比较。
何谓周易?固然有种种解说,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神秘,我们权且看最通行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一开始怎么说的:
夫 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 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非夫道极玄妙,孰能与于 此乎?
说得很清楚,就是:
1,人站在认知(象)的立场,寻求天地之道;
2,人站在实践(效)的立场,达到谐和之境。
因此,周易实际上预置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指向人类根本的生存目标:
1,现象上,看到有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生存环境里面的万事万物,我们先指出一些来,在原始认知最大的程度上;
2,然后在机理上,试图寻求万物变通之理,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种种变化的机制或道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周易采取了一个卦象的理解与表述框架。
我先不讨论周易进一步是如何做的,而是从这里,就可以基本看到中西哲学全然不同的取向了:
古中国选择的是从上至下,从最高层面的整体出发,以造物主的姿态,直抵自我的作为策略;
古希腊选择的是从下至上,从自我的基本感知出发,整理知识以寻求窥探神的秘密。
这两者绝然相反的选择,导致了她们绝然不同的历史道路。
为什么中西有此绝大之差异?源头就在于对于一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自我与神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回答是:只要自我与天道相合,我即圣人,我就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我就能够遵循天道而行。
古代希腊的回答是:神是万物的原因,人只能从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出发,逐步获得知识与智慧,从而尽可能地接近神,尽可能地了解造物主。
一个看到的是健行的天道,另一个看到的是需要不懈亲近的神圣。
这两种态度都具有历史的正确性。
由 Lee 在 Fri Aug 22, 2008 12:07 am
道 家哲学就是最早的实践论,就是关于行动策略的哲学,就是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医道武术和阴谋等等大到治国小至立身的哲学。“道可道非常道”之意其实是有规可循 之道即非永恒之常道。中国哲学重视能否把握形势,重在躬行实践,并不深究形而上的概念,不重庞大严密的理论系统,讲求追求身心之体会证悟以与自然的节奏合 拍。
哲学是文化里最深层的部分,西方哲学关注的是人和神,纠缠于理性与信仰,思维和存在;中国哲学关心的是人和人,着重在行为。事实是无论中西, 都通过各自的道路而创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和社会的完整深刻和复杂的理解,都产生了高深的理性观念体系和复杂的情感生活世界。只是由于西方的优势,西方 哲学成为主流哲学,中国哲学被置于西方哲学的框架下来审视(包括陈寅恪梁漱溟冯友兰直至李泽厚都有这个问题),于是中国被视为“没有哲学”或“哲学不行” 或“只有半哲学”。
看到一篇文章: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8/sep/18-how-to-teach-science-to-the-pope
讲的是体现现代天主教和科学关系的典范:天主教科学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天主教认识到了,科学,从本性而言,是不会干扰神的存在的。这点,我们只要认识到,科学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而古希腊哲学早已给神安排下了一个不被干扰的位置。
相反,中国哲学一开始就没有给神留下任何可能的位置。
因为看到这篇文章,所以先插入这么一个结论。
要更深入地讨论中西哲学之比较,就必须深掘到人类认知的层面。另处huanghuang提出了一个不错的问题:如何达到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为免重复,我得引用那里的一些提法,请参考。
yijun 写:当然,虚凌也是一种才性。
虚凌,我这里指一种抽象的能力。大体说来,中国哲学与古希腊哲学,采取了不同的抽象方向,两者相较,无所谓优劣,但确然导致了后来不同的结果。
但是,我们目前是处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应该至少以一万年的尺度,来观看我们的前后历程。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东西方优劣之争可以休矣,重要的是,谁能更好地汇集,而不是顾此失彼。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