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绘画精品展

今天看了中国美术馆的《明清绘画精品展》,由故宫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共112件作品,其中故宫60件,中国美术馆52件。
有不少很令我兴奋的作品,细细地看了一整天。
(由于是古画,不允许拍照,因为闪光灯对作品有害,我把手机关掉闪光灯之后,偷偷拍了一些细节照片,可惜回来一看,很不理想,到底是手机啊,凑合着作为我叙述的背景吧。)
1,属于我最喜欢的徐渭的作品,只有一件《驴背吟诗图》。

这件作品没有徐渭本人的题款,但有两位距离徐渭不远的明代名家非常肯定地认为该作品为徐渭作品,并且直接在画作上留言说明。
直接看画作,确实,似乎是非徐渭画不出来,因为这是一件第一眼就径直走入了你的心底幽远之境的作品,然后,你的耳边,就只剩下了驴蹄轻碎踏石声。

这是那头纯然笔墨意的驴子:

行吟人的上部:

再退后看多一点:

这是一位高度抽象的行吟者,再减掉任何一笔,都会使得画面顿然现残缺。

画面上半部疏朗有致的枝叶:

这一株枝叶,算是近景了,但被特意地放大,置于行吟驴行者之上方,以其疏朗轻曳的构型,居然搭出一个虚灵的空间,让我们在观望行吟者的背影时,不能不湛然神往。

2,石涛
展出石涛的画作不少。
这是金陵十景画册里面的几页,册页的幅面不大,类似于现在的A4纸:
甚为简略的几笔,几乎可以十指数尽。然,强烈地传达了挥洒以至于一触即离之内感:

没有石涛的领悟侵蚀力的人,可千万不要模仿他的这个画法,看似极简,却是无一笔为闲,每一笔俱有意。

钟山,很简略,但隐隐有紫气东来之势,全赖其方寸之间的布局经营与笔墨饱蕴气势:

如此闲淡的金陵山水:

看下细部,完全是在靠笔触来传达温柔闲散,若止若起:

石涛的另一幅山水大作里面的人物细部:

这种粗笔画非常容易进入脏乱差的境界,但对于高手来说,由于气势雄厚,几乎每一笔都被灌注其主题精神,例如这个细部里面,粗大的笔触,笔笔法度谨然。

3,陈老莲的人物画也是我的最爱。
这是乞士图:

伟岸凝静啊!再看细致点:

可惜,照得太不清楚了,如果看真迹,每一个线条,都凝静至极,老莲竟然想到用一种如此安静的形式,来蕴涵最幽深的精神力量。

俗世评论老莲是用一种变形方式来创新,其实不然,中国笔墨人物画,从来就是变形的,少有忠实于原型的,那么也就谈不上老莲是变形。
例如,我们看下面,是一种典型的传统人物造型,也是这次展出的另一个明代画家的人物,我忘记名字了: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两个人物加以对比的话,就马上能够意识到,下面这个是不可救药的旧趣味,尽管其笔意也不失为飘逸。

4,董其昌
一般评论其为有明一代的文人画大师,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生前做官做到了礼部尚书,客观是加分的。
下面是他的《夏木垂阴》,极具力道:

他的力量,也是采用粗笔来表达,稍加染晕。可惜我没有拍到细节图,不然就可以看到,他的笔触,具有强烈的表达能力,一股力量,甚至是蛮横地统御着整个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不管是山石,还是林木枝叶。

5,唐伯虎
以前看过他的仕女图真迹,不是太入心,毕竟,表达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对于女性的趣味。
这次看到了唐的一幅山水大作,顿时不得不令我感受到他的功力,绝对是攀至巅峰。
就是这幅画:

近处,是一丝不苟,法度森然的近景,渐远,则豁然开阔,远水渺然,山色淡入天际,朦恍中两艘轻舟,闲居于画面正中的高远处,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灵魂。
如果严格按照透视法来画的话,那两艘船肯定是画得偏大了的,但如果再画小些,就达不到远水中穿出奠定整个画面重心的效果;更有俗些的画家,这次展出里面也可看到一两个例子,可能会选择多画几艘船,那样必然马上使得本画意涵尽失。
让我们看下法度森然笔触的细节:

没有高深的功力,绝对没法做到把繁盛的笔触收拾得如此干净,然后再回到整个画面,就可以知道唐之所以在近景采用如此繁盛而严谨干净的画法的意图所在:身旁眼目所触越是内涵充盈,越是让你在抬头一望时,以远山远水逸舟,顿觉空境之爽!

《益州名画录》北宋景德三年序:
大凡观画而神会者鲜矣,不过视其形似,其或洞达气韵,超出端倪,用笔精致,不谓之功,傅采炳缛,不谓之丽,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绘工于毂中,揖画圣于方外,有造物者思,唯是得之。

这几句话,从观赏的角度,说得很到位,特抄录于此。

然后来看一幅非常有意思的画,是清廷传教士郎世宁以中国画的形式画的,画面比较大,将近2米见方,不好拍,只拍了一个局部,还不幸没关好闪光灯。。。

这只丹顶鹤画得非常之细致,非常之“象”真的,很反映西人绘画的取向,即使他是学习中国画技法来画的,但是,气韵全无,只是一只蜡像丹顶鹤的感觉。

我特地在展出的画里面找了一个中国人(忘其名了)画的鹤,也是非常细腻的画法,尽管这个人在中国画家里面入不了一流,但是这鹤已经与上面西人所画,绝然不同气质了:

完了,才几天工夫没及时写下来,很多的人名都忘记了。。。下面的介绍可能都得画家名称待补了。。。。

下面这幅画的作者姓张,画名好像是风雨×××之类的,笔触相当狂野,野而不乱,狂而慎细,整个画面郁积着风雨之气:

一棵树的笔触细节,我非常喜欢:

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如果换了是我来画,以我现在的水平,笔头会走得很俗。

郑板桥!他太有特征了,是我唯一忘不掉的。。。

下面这幅山水立轴我非常喜欢,很有感觉,可惜还是忘记作者名了:

他把这个景象里面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可惜我一时之下,竟然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特别的东西!

这个也想起来了,是明代蓝瑛(1585-1664),他的用色给人印象太强烈了,我这手机没拍出来,一片烟霞峻岩之中,突然在树丛中以刺目的青绿彤红流出些许,想忘都忘不了。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