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un Mar 02, 2008 10:46 pm
今天在仔细看一幅南唐时的佚名景物画时,突然知道了,为什么中国画不在意透视?
那 幅画以一个巨大的水力磨坊作为主体,磨坊建设在一条河边,河边就是城门,往来商贾繁忙,河上有不少运粮船,酒肆、亭楼、...一派很热闹的样子。因为画面 表现那个水力磨坊的结构非常清晰,几乎可以画出整个水力磨坊的机械结构图出来,所以我特意观察了画里建筑等物体的透视关系问题。显然,不是很准确。但,如 果要做到非常准确,几乎可以断定,这幅画就没法表现现在这个样子所能够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
例如河的靠近观众的这边,是一条有些段落被山形遮蔽的道路,路上有些运粮的兄弟,如果要完全遵照透视关系以及实体比例关系,他们就没法画得现在这般被特意强调,而对岸的磨坊,也没法在遵照透视关系的同时,表达出非常有气势的内部结构出来。
因此,中国画之所以不在意透视,是因为绘画的目的不是要再现你的眼睛所能够看到的画面,而是正好相反,要表达你的眼睛所没法看到的画面!
实际上,中国古代画家并非不具备透视作画的能力,在同一幅画里面,远处的一个高层楼里,一群人正在宴席,因为他们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对他们的描绘就挺符合透视结构的。
由 yijun 在 Sun Mar 02, 2008 10:57 pm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画不在意写实?
说实话,在观看中国古画时,只要是真的感受到了那些画,这个问题就显得很可笑:为什么要写实?若要写实,我们不是已经有了眼睛么?还要画一个和我们眼睛看到的一摸一样的东西干嘛?绘画的目的,不正是像中国画那样给予你纯属主观所认为需要抽取出来的视觉元素吗?
西方的绘画,首先的前提是要象,然后才是运用色彩、光线、造型等,来凸显某些东西。而中国画,无非就是根本不设那个前提,直接思考要给予你什么,然后才是考虑采用什么方式来给出那些东西!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pandaear 在 Tue Mar 04, 2008 12:39 am
還有是捲軸畫的觀賞形式,當觀者將畫遂一的拉開細看時,觀者與畫之間加上了時間性,因此整幅畫的各個景物並非落在同一視點上,從觀賞過程來看,中國畫排除了一個消失點的寫實法。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Wuzhideren 在 Sat Mar 08, 2008 3:15 pm
在 纯粹的绘画艺术上我觉得并没有一个所谓唯一的通往顶峰的路径,写实与不写实根本不成立为绘画艺术中的一个必然任务。之所以我们现在的绘画艺术史把写实看的 比较重要,其关键在于绘画这一艺术一直以来不论东方西方,都多少要借助于绘画的技巧技能,在工艺美术的范畴里,写实曾经并且现在仍然是具有着很现实很功利 的目的的。并且由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所形成的那套藉由写实的训练而进入绘画的艺术殿堂的方法是被证明了非常有效且行之简易的方法之一,在西方文化作为强势 文化的现代世界里,这种强调写实的观念自然深入人心。而中国绘画的特殊其实看下历史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不重视写实,我以为这不单单是中国人是否具备写实能 力的问题,写实能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不存在具备或者不具备的说法,你去追求自然得到,你不去追求自然没有。而我的理解,中国人在很早的时代就解开了被形 式世界的表象所束缚的羁绊,从而达到了精神与心灵世界的自由驰骋,而此时,在绘画上中国人显然还来不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写实的方式方法的绘画体系与写实 的训练方法。因此中国人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路子,借由水墨气韵与宣纸的有些随机的效果来成就画面的格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对此问题的 看法有些不一样,我不认为中国人欠缺写实能力是一个缺点,恰恰在绘画方面,我倒是觉得这是中国人天生的胜于西方人之处。大概因为我有一个观点,我从来不觉 得西方绘画的水平比中国绘画高,实际上在绘画上,我们尽可以在吃上几百年老本,西方人也未必赶的上,当然,这个说法是个玩笑了。总之,在绘画艺术的最高成 就上,我认为中国人远远超越西方人。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at Mar 08, 2008 3:21 pm
嗯,我赞同。
我针对的是一般美术史,或美术考古界的主流观念,常常一对比同时代的中国古雕塑和古希腊的雕塑,或者同时代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就一副那德性,很令人不齿。
你说的技法训练问题,确实是很重要,因为现代人,特别是热衷于让小孩子学画中国画的人,一般都是很可怜,就是单纯会那点,画金鱼啊,画梅花啊,那点小技巧,画得熟了,就自称是会画中国画了,呵呵,应该说,就是古时候一街头画扇面的画匠吧。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Wuzhideren 在 Sat Mar 08, 2008 3:33 pm
没办法啊,谁让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全面衰落了,大概就是有孩子想学,都没老师会教了。我就是在西式的绘画方法下训练出来的,期间一直都很想学国画的,可惜一没时间精力,二没老师,所以我至今对国画也只做到了会看不会画的程度。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at Mar 08, 2008 3:33 pm
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其实更令人太息~~
就是常常看到古画里面,有演奏音乐的人,不管是一个逸者,一个文人,还是歌姬,一个问题就冒出来,他/她们的音乐,是怎样的啊?
现在所谓的中国传统音乐?绝对不是,那都是些民间小调,加上现代改编,弄成四不象的东西。
古 琴曲呢?我寻遍了各种现在录制出来的古琴曲,就那么几个曲目。据说,古琴有各种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流传下来的曲子,另外现在也还存在一些古琴曲谱的传世 印刷物,是一种专用的记谱法,就是笑傲江湖里面提到过的,让令狐冲蒙受偷窃剑谱之嫌的那种曲谱,现在破解的方法也有,不过转写过来的曲谱,是否完全忠实 呢?当然不可能。
所以,基本散失了的,是中国的古典音乐。现在只能说是,还保存下来了一点点线索而已。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un Mar 09, 2008 12:31 pm
一种给人带来真实感的画境,哪怕是宗教图景,谁都没见过的,也要画得栩栩如生,就在你眼前。。。
这 让我联想到梁楷,南宋那个很禅的人,前些天见到他画的一副连幅折页画真迹,一个禅宗小故事一幅小画,30cm多点见方,画的对面是相应的故事叙述文字,画 里面当然都是些高僧仙佛之类,画的最后有一个后代画家写的跋,忘记是谁了,大概是明朝的,他说的一个意思是,一般认为,画大家都见过的平常人,难点,画谁 也没见过的传说中的仙佛一流人物,容易些。其实不然,他说,越是传说中的人物,大家对其风骨气质都有最高的期待,那样的人物越难画出,使得观者一睹即叹, 是其人也!梁楷就有这个境界。
所以如果把梁楷拿到西方,让他画圣人,肯定是另一种画法,问题是,那么画出来的圣人,会给西方的观者类似的感觉吗?呵呵~~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un Mar 09, 2008 12:42 pm
嗯,电影以及它现在的技术追求,正是“一种给人带来真实感的画境”的心理需求的延续。
这 几天正在BT上下载BBC制作的高清纪录片《Planet Earth》,真是美轮美奂。。。从所未有的高清画质感受,更重要的是,大都是采用一些从来没有过的角度和技术来拍摄这个地球上最有气势的画面:航天飞 机,高空气球,飞机,潜水员,潜水艇,微距,...从各类地理景观到各类生物景观,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真是从未有过的视觉盛宴,呵呵,找不到好词来形 容了。只好借点广告语汇。。。
每集45分钟的片子,BT上有2G和4G的版本,一共11集,我下载的是2G的,没法传到哪里共享,也没法做网络视频,高清的,有兴趣的大家自己下载吧。。这是一个网址:
http://www.mininova.org/search/?search=Planet.Earth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yijun 在 Sun Mar 09, 2008 12:45 pm
查到了,上面说的梁楷画,就是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笔法如此宁静安定,正是禅意盎然。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文静 在 Sat Apr 05, 2008 12:38 pm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的都是一种无形的意境吧。读到两句诗挺喜欢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立万象于胸怀”,这么说来,行万里路所看到的自然山水,只是画家的素材库,谁会在意象不象呢。
我最喜欢的艺术类别是中国水墨画和书法,呵呵,都是没有颜色的。意足,即美。
Re: 中国画为什么不在意透视?
由 Lee 在 Wed Apr 09, 2008 1:21 am
“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蹵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比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 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 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钱锺书的这段话代表了本人对中国 画甚至中国文化的看法。就绘画而言,人类绘画无疑早于写字,原本有传达信息的实用功能,这就必然有将事物画得逼真的内在要求。但我们的国画却来了一个跨越 式的发展,这的确是早熟而不是领先。我们的文化也未尝不是如此,华夏(汉族)文化可说在汉朝就已见顶了,中国文化(民族融合后)到唐朝已是登峰造极,此后 行情一路下跌。所以,避免抱残守缺罢,我们需要脱胎换骨,尽管我清楚其难度有如走兽变成飞禽。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