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与外

与深浅类似,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当中,内与外,这一对几何范畴,也被用来描述精神对象。

内与外,在生成的进程次序上,最初始的形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一:自我与外部。

进一步,则是在中国的传统武学当中,内与外的范畴,其有严谨的基于体证的涵义,见下面的示意图,蓝色的区域,为内,黄色斜线区域,为外。所谓内家与外家之区别,正是在于其训练主体,是这里的内在区域,还是外部区域。

图二:内家与外家。

这两种看法,是渐进的抽象级别。图二是图一的进一步细化,而实际上图二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因为所谓内外,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体腔与运动系统的区划,而是以气血运行的源与流,为区划的。那么其进一步的生成,就是在图二当中所谓的外部区域,包括躯干、头部的表层与四肢,都出现经络系统,用于联络内外。

因此,本文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抽象级别,而是随着体证的深入,来细化阐述内外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这种关系随着生成的进程,而复杂微妙起来的进程。

第一级

在产生的程序上,是先有了图一中的外部,也就是这个宇宙,然后,才产生其中的内部,也就是这个负载了自我的生命体。
这一生成程序上的次序,决定了自我与此宇宙的基本关系:生命体的初始创造者,是这个宇宙;而不是反过来。
这一基本事实,得到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深思者的体认,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Augustinus在他的Confessiones的开篇,即反复指出这一事实,尽管在他的理解里,那是一个人格化的造物主1
那么,我们整个生存最深奥的疑问,就是,这个被创造的作为内部的自我,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创造外部。
这个命题,贯穿了迄今我们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不管是生命体的进化,还是精神的进化,一以贯之。

  1. 1. Aurelius Augustinus ,Confessiones(394~400)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