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情绪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
这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的情绪状态,都具有鲜明的生理特征,因此,是可以采用一系列生理指标,予以明确描述。
然后,这种生理层面的状态,能够直接作用于心理、精神状态,而无论这种作用是否能被主体察觉或描述。
与常识相反,情绪并不总是需要被激发,毋宁说,情绪是常人持续进行中的状态变化,是心理底层恒常存在的一个生理-心理界面层。一个情绪状态,固然可以由外部事件所激发或转化,也可以在缺乏外部激发的情况下,遵循内部规律而演化。
所以,我这里所定义的情绪,并非仅仅指日常概念里面被非常鲜明地感知到的情绪,诸如愤怒、忧伤、抑郁、兴奋等等,而是更为广泛地指,受到生理内环境制约而演化的心理、精神状态。
对情绪的范畴进行如此的扩张,那么,怎么解释日常所谓的“平静”?
实际上,一般所谓的平静,本身在生理内环境制约的意义上,是足以定义为一种情绪的,只不过,其语用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各种语言当中,都很少单独命名它。
那么,这样一个关于情绪的定义的关键,就在于,何谓“受到生理内环境制约”?
若使用唯象的语汇,情绪实际上就属于心理习性之一种。
若使用分析的观念,则情绪实际上是进化的产物,属于人类对于外部行为环境的调节性反应。而这种调节得以遂行,则必然采用强生理流程,以此而产生后续的心理、精神效应。所以,这个定义的关键,就是强调心理、精神诸等后续反应的被动性。
当情绪被主体感知,甚至诉诸行为之后,可以进一步强化其相应生理机制,从而强化情绪机制的效用。
进化框架下的情绪
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的进化,大体的模式就是有目的地新增高级控制回路。
这里所谓的高级,内涵包括综合性与抽象性两方面。
在这样一个进化框架下,情绪机制可能在无脊椎动物阶段就已经出现。
早期的情绪机制,是单纯的行为反馈机制:对行为反应是强化、弱化、还是维持稳态,以至于更加精微的调节,都是可以通过采用情绪机制来遂行的。
随着心理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随着精神功能的发展,情绪机制本身不得不受到更高级的调控,实际上,所谓修行的实质,可以被表述为对情绪机制的全面超越。而修行的一个阶段性成就,就是构建出一个新的身心调控机制,基本替代既有的情绪机制。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