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概述

情绪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
这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的情绪状态,都具有鲜明的生理特征,因此,是可以采用一系列生理指标,予以明确描述。
然后,这种生理层面的状态,能够直接作用于心理、精神状态,而无论这种作用是否被主体察觉或描述。

与常识相反,情绪并不总是需要被激发,毋宁说,情绪是常人持续进行中的状态变化,是心理底层恒常存在的一个生理-心理界面层。一个情绪状态,固然可以由外部事件所激发或转化,也可以在缺乏外部激发的情况下,遵循内部规律而演化。
所以,我这里所定义的情绪,并非仅仅指日常概念里面被非常鲜明地感知到的情绪,诸如愤怒、忧伤、抑郁、兴奋等等,而是更为广泛地指,受到生理内环境制约而演化的心理、精神状态。

对情绪的范畴进行如此的扩张,那么,怎么解释日常所谓的“平静”?
实际上,一般所谓的平静,本身在生理内环境制约的意义上,是足以定义为一种情绪的,只不过,其语用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各种语言当中,都很少单独命名它。

那么,这样一个关于情绪的定义的关键,就在于,何谓“受到生理内环境制约”?
若使用唯象的语汇,情绪实际上就属于心理习性之一种。
若使用分析的观念,则情绪实际上是进化的产物,属于人类对于外部行为环境的调节性反应。而这种调节得以遂行,则必然采用强生理流程,以此而产生后续的心理、精神效应。所以,这个定义的关键,就是强调心理、精神诸等后续反应的被动性。

当情绪被主体感知,甚至诉诸行为之后,可以进一步强化其相应生理机制,从而强化情绪机制的效用。

进化框架下的情绪

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的进化,大体的模式就是有目的地新增高级控制回路。
这里所谓的高级,内涵包括综合性与抽象性两方面。
在这样一个进化框架下,情绪机制可能在无脊椎动物阶段就已经出现。
早期的情绪机制,是单纯的行为反馈机制:对行为反应是强化、弱化、还是维持稳态,以至于更加精微的调节,都是可以通过采用情绪机制来遂行的。

随着心理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随着精神功能的发展,情绪机制本身不得不受到更高级的调控,实际上,所谓修行的实质,可以被表述为对情绪机制的全面超越。而修行的一个阶段性成就,就是构建出一个新的身心调控机制,基本替代既有的情绪机制。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