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世人本来就有大智慧之本性”的逻辑起点之后,慧能首先给出最基本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可以在每个时刻来着手的行为:定慧相等。
慧能选择“定慧相等”作为向诸位推荐的入手处,是有缘故的。
世间学佛的人都知道,打坐、入静,是第一课;任何其他途径修行的人也都知道,入静,是第一课。入静,入定,都是门径;目的或效用,就是生慧,长智慧。
门径,是大家都瞧得见的;目的,就难说明白了。所以常常有修行者提问,“我坚持每天练习静坐,但怎么才能得到智慧呢?”
这样一个提问,就直接说明了此一类修行指导的失败:你说我入静能生慧,但我静坐这么久了,怎么就是没有生慧呢?
这一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把一个缺乏客观判别标准的“慧”,拿来做一个简单行为“入静”的效用,必然导致无所适从:你说我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看到仙境,可是我当跨过门槛,怎么只是看到门前一个草坪加上几棵秃枣树而已啊?
慧能认为首先就应该纠正这个错误:
诸位,我这个法门,定慧是入手的根本。而对于定慧,世人的第一个迷误,就是把定慧分别来看待,认为定是定,慧是慧,有了定,然后才有慧;或者,籍由慧,而生得定。这是把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硬生生分剖为两样东西,以迎合世人思维习性里面的因果关系模式,而分别视之为因和果。
定和慧,其实只是你在修行之途上,所能迈出的第一步的一刃之两侧,是一种体与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样可以并列的东西。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是两样东西;一个苹果和这个苹果好吃,怎么能够被看成两样不同的东西呢?当下的定,就是慧之体;当下的慧,就是定之用;当下的慧之时,定就在慧之中;当下的定之时,慧就在定之中。这就叫定慧相等。
修道之人,在做自我状态设定时,切莫有“先定,然后生慧”、“先慧,然后生定”之类的念想。作此念想,必然导致你的全部言辞,当下就脱离你的本性;然后你将不得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辞,来掩盖自己言行不能归一的窘状,也就立即坠入所谓四相之中:是啊!不是啊!不是是啊也不是不是啊!是是啊也是不是啊!
世人就是这样,总在这里陷入无穷争论与自我圆说之中,总是与事物及自我的本性似乎只有咫尺之遥,却天人悬绝。
把定慧分别为二,就是世间修道者在入门处所犯的最大错误;或者说,世间修道者在入门处有可能犯的最主要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于把定慧分别为二。
例如,有人说,修行,就是每天要有时间给自己打坐入静。
打坐入静,这是一个身体姿态的指导,当你遵循此指导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已经把定慧分剖开了,因为你认为,我一定要先坐下来,慢慢入静,然后,才有可能让自己进入一个更为智慧的状态。
这就是说,你已经预定了两样东西,希望经由第一样东西-打坐入静,而收获第二样东西-智慧。
殊不知,这正是你最大的错误,最根本的迷误。
这样一个常见错误,維摩詰就曾经给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指出来过。由于舍利弗时常宴坐于树下,某天維摩詰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对舍利弗说,“你以为整天坐在树下就叫宴坐?”那么,何谓宴坐呢?維摩詰的原话我放到注释里面去讲1,一句话,是心坐,是定而慧。
一个人属于所谓三摩地的境界,非常简单,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在一切时刻,无论行住坐卧,都只是一个直心,一个直截了当的境地本身。参见:现在。
所以《淨名經》说: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这里把这个境界称为“直心”,是相对“曲心”而言的。
所谓曲心,就是在你的头脑里,你的自我内在对白里,你对他人的言辞里,也许可以清晰地叙说任何道理与诫命,唯独,没有以自性的尊严加入到你的身心实地。这就是一种曲心。
实际上,这世间的几乎一切所谓学问者,可以连篇累缀地写下汗牛充栋的世间一切有关心灵与精神的知识;这世间绝大多数的所谓修行者,可以每日萦回颠簸于酣畅道理与犀利箴言之中;...但,都只是曲心。
所以,我慧能此时与诸位叙说这一切,唯有立于直心境地,才是合法的。
所以,我此时替慧能翻译传写这一切,唯有立于直心境地,才是合法的。
这个直心,就是定慧相等。
说了半天,我之所以强调定慧相等,似乎是反对选择其他入手修行法门的,其实不然。世间人常常称呼慧能这一系为禅宗或顿教,因为定慧相等,顿然而悟;然后称呼其他着重修持的法门为渐教,因为修持的积累,以变化气质。以顿渐相对而称,纯属阑外误解。各位切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世间人,有千万人;世间法,亦有千万法。千万人的佛性是一样的,千万法的根本,也就是一样的。所以说,无论渐教顿教,都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1. 在《維摩詰經》里面,这段话有两个译本,如下: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鳩摩羅什译本)坐當如法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於內意有所住,亦不於外作二觀,是為宴坐;立於禪以滅意現諸身,是為宴坐;於六十二見而不動,於三十七品而觀行;於生死勞垢而不造,在禪行如泥洹。(支謙译本)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