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本是一个学究而繁琐的词汇,但,现在成为了一个紧迫而热门的问题词汇,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站在异域文化的环境里,来反问,何谓中国文化?
这一反问,几乎是发生在无限多样的情景之中的: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点差异,都可能构成某人提问的缘由。诸如排队插队、路面垃圾、社区交往、商店购物、公司政治、亲友来往、开车走路、音乐影视、子女教育...吃喝玩乐,点点滴滴,都能发现中西异与同,都可以被人提问,被人贴签,此是西方文化,彼为中国文化,然后,或赞或弹,最后,引申到文化之优劣大论。
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普通人没有谁非得先要弄明白什么叫文化,然后才来讨论中外文化之优劣;而是最省事的思维方式:把一切差异,都扔到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篮子里,说,这都是文化差异。给一切奇异都找到了答案,然后你只需要把一切推到文化身上,罪,是因为文化;福,是因为文化。岂不是很完美的成人答卷?
确然,所谓文化,就是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一系列选择构成的。事无巨细,日常生活当中的种种呈现差异的现象,都未尝不可视之为文化现象。就好象黄种人和白种人,只有那些诸如肤色、毛发、瞳色等生理上的差异,才能用来称为人种上的特征,而不能说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也属于人种特征。
问题在于,文化不是一本集邮册的封面名称,而是一个人群的意识、心理、观念与精神的庞大生命体,具有深奥的内部结构,而对此结构,尽管人们千百年来都还不是很了解,但至少不至于视之为一本集邮册。
任何一个人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那么其具体的生存形态,就决定了其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例如:一群人
1,有一块地,种粮食为生;
2,居于一个山谷,粮食不够吃,还得上山打猎采菇放牧等等作为补充;
3,居于某商道,靠往来贩运货物得利;
4,建设了一些工厂,靠生产工业品出售给市场获利;
5,开了一些软件公司,向市场销售软件;
6,做了餐饮一条街,靠招徕食客为生;
...
可以想象,这些不同的人群,必然具有非常不同的生存形态,相应的,其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也因此而不同。
这是一个横向的谱系,还存在一个纵向的谱系,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群都有它的历史传承,同样非常深刻地影响其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
这样一个简单的观察,足以提示我们,生存形态是文化机体中非常基本的一个因素,是我们在观看某个文化时,不得不首先看到的部分。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