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

“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这个背景,可以理解为知识构架:经脉有通塞之别,血气可以外部手段调节,血脉的运行有逆顺出入之会。
更重要的是,可以理解为操作层面:经脉血气之逆顺出入,都是可以运用外部手段进行调节的,而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进入体内来遂行。
因此,这里可玩味的,是这里的操作主体:你如何能够做到此种操作?

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
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在《小针解.第三》中,对这段话有逐句的进一步解释: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髮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鍼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瀉之時,以鍼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鍼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
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