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关注于历史上那一个个的禅门成就者,他们以各种篇章的形式,遗留下财富。
禅门传灯.1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该文仅见于敦煌遗书,应是中国某未留名之禅门大德所著,假托达摩之名而已。
禪門之法,如經論所說,乃有多義,非直一名。一名禪定門,亦名制心門,亦名照心門,亦名覺心門,亦名察心門,亦名正心門,亦名知心門,亦名了心門,亦名達心門,亦名徵心門,亦名息心門,亦名定心門,亦名悟心門,亦名住心門,亦名安心門。
禅门,一心所求,唯心而已。因此,禅宗,早已脱离了西方词汇之所谓宗教的范畴,而只是“心术”,造化心灵之术。所以,禅门之法,可以有如此多的称呼,无非造化心灵,只不过,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场景下,入手的侧重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此文作者,就此众多名称入手,来阐述禅门心法,以周遍而得全观,亦别致心法也。1
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迷是自心變作,知境界唯是自心作此,觀自然漸合唯識觀智。唯識者,遮詮為義。遮卻雜染虛妄之法,詮取真如佛性者。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垢不淨,無為無染,無有自性,清淨湛然,常名唯識觀智。故言「亦名安心門」。此出《唯識論》。
一个个来解释这些不同角度的名称,是出于何立意,而取这名。
安心,相对于心有不安。心有不安,何故?有迷,有妄,而已。熟知此心之迷妄,才是安心的唯一法门。例如,你激动,激动个啥呢?熟知自己一遇此境就激动,自然慢慢能有走到外面的观看,此所谓智,然后有安心。
又言「住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心即不起。無動故,心即安住。《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故言「住心門」。
言「悟心門」者,由久看,心不起動,即自心體,即與道合。心虛空寂,無礙為道。故言「悟心門」。
言「定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於五欲境界,不亂不惑。由看心故,中不令亂。故《維摩經》云:「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故云「亦名定心門」。
言「息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息妄緣念,歸真寂定,故云「亦名息心門」。
言「徵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見心中心、心數法,舉緣妄想,卻徵緣心,虛妄不可得故。故云「亦名徵心門」。
言「達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漸達自心,本性清淨,不為一切煩惱諸垢之所染污,猶如虛空。故云「亦名達心門」。
言「了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無障無礙,靈通迅速,而體常住不動,畢竟寂滅,即涅槃相。故云「亦名了心門」。
言「知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知心生時,知心滅時;知過去心已滅不可得,未來心未至不可得,現在心不住不可得。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生、滅悉常善。故云「知心門」。
言「正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不令妄念輒生,正念不移。故云「亦名正心門」。
言「察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察煩惱賊,六根之中六個頭首大賊。六賊者,眼愛美色,耳貪好聲,鼻貪好香,舌貪美味,身貪滑細,意貪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若貪著生愛,即為所燒。故智者察六塵賊,不令得入。譬如關令守門,端坐專察,門中有人來去,悉須察慮,不得一人輒盜來去。察心亦爾。所云「察」者,即是覺察之義,覺察心口善惡等念,悉無遺漏。若有善念,即隨生滅;若有惡念,急手覺察,挫制斷除。常自覺察身心過失,故云「察心門」。
言「覺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覺自心體性真如,無色無形,非常非斷,非外非內,亦非中間,離諸色相,不出不沒,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非方圓、大小、長短,離有離無,畢竟空寂。此是自家真如心、本性清淨心,不可以言說分別顯示。《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心亦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與佛同體,與法相應。自體無為,即合僧義,即是僧寶。動成物執,即為法義,即是法寶。常覺,即為佛義,即是佛寶。照見心中三寶,復覺道在身中,若心內覓,不久見佛;若著相外求,累劫施功,去道轉遠。《華嚴經》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僧,此是心中一體三寶。《維摩經》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正觀者,謂自觀身心,得禪定解脫道,故名正觀。邪觀者,謂身心之外,妄取境界,或見諸佛、菩薩、青、黃、赤、白、光明等事,並是想心妄見,與道相違。故名邪觀。又言覺心者,是覺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三昧經》云:「念佛祇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心識無形,佛無相貌。[8]《維摩經》云:「煩惱即是菩提。」謂覺煩惱性空,無有處所,名為菩提。故名「覺心門」。
亦名「照心門」者,慧日明朗,照自心源。不以日月所照為明。《觀世音經》云:「慧日破諸闇。」故名「照心門」。
言「制心門」者,心為身之主,成敗之事,皆由自心,造惡並是心作,善則天堂所攝,惡則地獄所收,不離生死。大士發心,善惡俱斷,降伏自心,入無生正觀。《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辨。」故云「亦名制心門」。
言「禪定解脫心門」者,禪定能絕念,定即無思。心無思念,體性明淨,離諸結縛,名為解脫。《法華經》云:「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故云「禪定解脫心門」。
此大聖無相禪觀門,並是往古大德禪師所作,一依經論修學,非是今時謬說。
問曰:禪有大小以不?
答曰:禪觀門有數種。一、大乘觀門,二、小乘觀門。小乘聲聞觀法,即數息安般。安般即有次第: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即有所求,即有所見,即有所得。得生人天,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受快樂,報盡還墮三塗。即聲聞觀法。若依大乘觀法,無求無慾,無言無說,寂然無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漏無為,湛然常住。若依菩薩五門觀法,行時定、住時定、坐時定、臥時定、偃息時定、著衣時定、喫食時定、語笑時定,一切時中,無有間念。若依小乘觀法,身心俱動,即有出定,即有入定。若依菩薩觀法,無有出入,湛然一相,無有變異,身雖動作,心常不動。《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人身喻如何物?喻如車輪。人有十八識,車有十八輻。輪行千里轉,車軸恒如故,鉤心常不動。若無鉤心,車即破壞,不能運載。《頭陀經》云:「五陰以為車,無相以為牛,調御以為心,運載諸群生,趣向般若洲。」人亦如是,亦如十八識。車輪者,人身也。車有十八輻,人有十八識。車鉤心者,佛法也。車軸,人心也。內有六根,外有六塵,中間有六識。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名為六識。六根、六識、六塵各六,共為十八,亦名十八界。雖行住坐臥,舉動施為,心王常不動。心王若動,即流浪生死,不能運載法之財寶。《維摩經》云:「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蓮花雖在淤泥中生,不被泥之所污染。行人雖在五欲煩惱泥中坐,不被煩惱所染。
偈贊云:「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彼者,彼岸。浮囊者,心。守城者,不令賊入。賊者,六根是也。守護心,不令賊入。
该文或者只是一段记录,或者是残稿。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