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传灯

这个系列关注于历史上那一个个的禅门成就者,他们以各种篇章的形式,遗留下财富。

禅门传灯.1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该文仅见于敦煌遗书,应是中国某未留名之禅门大德所著,假托达摩之名而已。

禪門之法,如經論所說,乃有多義,非直一名。一名禪定門,亦名制心門,亦名照心門,亦名覺心門,亦名察心門,亦名正心門,亦名知心門,亦名了心門,亦名達心門,亦名徵心門,亦名息心門,亦名定心門,亦名悟心門,亦名住心門,亦名安心門。

禅门,一心所求,唯心而已。因此,禅宗,早已脱离了西方词汇之所谓宗教的范畴,而只是“心术”,造化心灵之术。所以,禅门之法,可以有如此多的称呼,无非造化心灵,只不过,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场景下,入手的侧重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此文作者,就此众多名称入手,来阐述禅门心法,以周遍而得全观,亦别致心法也。1

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迷是自心變作,知境界唯是自心作此,觀自然漸合唯識觀智。唯識者,遮詮為義。遮卻雜染虛妄之法,詮取真如佛性者。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垢不淨,無為無染,無有自性,清淨湛然,常名唯識觀智。故言「亦名安心門」。此出《唯識論》。

一个个来解释这些不同角度的名称,是出于何立意,而取这名。
安心,相对于心有不安。心有不安,何故?有迷,有妄,而已。熟知此心之迷妄,才是安心的唯一法门。例如,你激动,激动个啥呢?熟知自己一遇此境就激动,自然慢慢能有走到外面的观看,此所谓智,然后有安心。

又言「住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心即不起。無動故,心即安住。《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故言「住心門」。

言「悟心門」者,由久看,心不起動,即自心體,即與道合。心虛空寂,無礙為道。故言「悟心門」。

言「定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於五欲境界,不亂不惑。由看心故,中不令亂。故《維摩經》云:「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故云「亦名定心門」。

言「息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息妄緣念,歸真寂定,故云「亦名息心門」。

言「徵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見心中心、心數法,舉緣妄想,卻徵緣心,虛妄不可得故。故云「亦名徵心門」。

言「達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漸達自心,本性清淨,不為一切煩惱諸垢之所染污,猶如虛空。故云「亦名達心門」。

言「了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無障無礙,靈通迅速,而體常住不動,畢竟寂滅,即涅槃相。故云「亦名了心門」。

言「知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知心生時,知心滅時;知過去心已滅不可得,未來心未至不可得,現在心不住不可得。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生、滅悉常善。故云「知心門」。

言「正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不令妄念輒生,正念不移。故云「亦名正心門」。

言「察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察煩惱賊,六根之中六個頭首大賊。六賊者,眼愛美色,耳貪好聲,鼻貪好香,舌貪美味,身貪滑細,意貪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若貪著生愛,即為所燒。故智者察六塵賊,不令得入。譬如關令守門,端坐專察,門中有人來去,悉須察慮,不得一人輒盜來去。察心亦爾。所云「察」者,即是覺察之義,覺察心口善惡等念,悉無遺漏。若有善念,即隨生滅;若有惡念,急手覺察,挫制斷除。常自覺察身心過失,故云「察心門」。

言「覺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覺自心體性真如,無色無形,非常非斷,非外非內,亦非中間,離諸色相,不出不沒,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非方圓、大小、長短,離有離無,畢竟空寂。此是自家真如心、本性清淨心,不可以言說分別顯示。《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心亦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與佛同體,與法相應。自體無為,即合僧義,即是僧寶。動成物執,即為法義,即是法寶。常覺,即為佛義,即是佛寶。照見心中三寶,復覺道在身中,若心內覓,不久見佛;若著相外求,累劫施功,去道轉遠。《華嚴經》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僧,此是心中一體三寶。《維摩經》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正觀者,謂自觀身心,得禪定解脫道,故名正觀。邪觀者,謂身心之外,妄取境界,或見諸佛、菩薩、青、黃、赤、白、光明等事,並是想心妄見,與道相違。故名邪觀。又言覺心者,是覺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三昧經》云:「念佛祇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心識無形,佛無相貌。[8]《維摩經》云:「煩惱即是菩提。」謂覺煩惱性空,無有處所,名為菩提。故名「覺心門」。

亦名「照心門」者,慧日明朗,照自心源。不以日月所照為明。《觀世音經》云:「慧日破諸闇。」故名「照心門」。

言「制心門」者,心為身之主,成敗之事,皆由自心,造惡並是心作,善則天堂所攝,惡則地獄所收,不離生死。大士發心,善惡俱斷,降伏自心,入無生正觀。《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辨。」故云「亦名制心門」。

言「禪定解脫心門」者,禪定能絕念,定即無思。心無思念,體性明淨,離諸結縛,名為解脫。《法華經》云:「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故云「禪定解脫心門」。

此大聖無相禪觀門,並是往古大德禪師所作,一依經論修學,非是今時謬說。

問曰:禪有大小以不?

答曰:禪觀門有數種。一、大乘觀門,二、小乘觀門。小乘聲聞觀法,即數息安般。安般即有次第: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即有所求,即有所見,即有所得。得生人天,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受快樂,報盡還墮三塗。即聲聞觀法。若依大乘觀法,無求無慾,無言無說,寂然無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漏無為,湛然常住。若依菩薩五門觀法,行時定、住時定、坐時定、臥時定、偃息時定、著衣時定、喫食時定、語笑時定,一切時中,無有間念。若依小乘觀法,身心俱動,即有出定,即有入定。若依菩薩觀法,無有出入,湛然一相,無有變異,身雖動作,心常不動。《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人身喻如何物?喻如車輪。人有十八識,車有十八輻。輪行千里轉,車軸恒如故,鉤心常不動。若無鉤心,車即破壞,不能運載。《頭陀經》云:「五陰以為車,無相以為牛,調御以為心,運載諸群生,趣向般若洲。」人亦如是,亦如十八識。車輪者,人身也。車有十八輻,人有十八識。車鉤心者,佛法也。車軸,人心也。內有六根,外有六塵,中間有六識。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名為六識。六根、六識、六塵各六,共為十八,亦名十八界。雖行住坐臥,舉動施為,心王常不動。心王若動,即流浪生死,不能運載法之財寶。《維摩經》云:「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蓮花雖在淤泥中生,不被泥之所污染。行人雖在五欲煩惱泥中坐,不被煩惱所染。

偈贊云:「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彼者,彼岸。浮囊者,心。守城者,不令賊入。賊者,六根是也。守護心,不令賊入。

该文或者只是一段记录,或者是残稿。

  1. 1. 参见《胎息经》注释“固守虚无以养神气”条。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