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格物?

《大学》一开始就说: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啊.接着是一个讲做人的次序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百姓,皆须以修身为本。

物格,就是去格物,格在这里是动词,去认知事物的涵义的意思。即知性的达到,获得知。

格物这个词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明朝有个伟大的人物,王阳明,他年轻时,读了这段文字,就踏实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所以他第一步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格物。他想物嘛,总之是个东西,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先去格一格。于是他看到了窗外的竹子,于是他约了几个同学,决定一起来先从“格竹子”开始。于是他们一起静坐在竹子的前面,就这么看着竹子,想着这个格物应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这个习惯很好,不懂一个词,就动手去实践,而不是查字典。

于是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盯着竹子看,居然一连坐了3天3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那两同学病倒,王也幡然醒悟,其实所谓格物,不是去思考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去体察,去感受所谓一个物的存在,只有能够感受一个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趋感受自我的存在。王坐在那里,最根本的收获,可能就是知道了一件事:竹子在那里!

注意!所谓感受一个物的存在,不是说它那个物,让你觉得它存在在那里,而是反过来,采取感受存在态度的心灵本身,进入了一个全般的无任何遮蔽的自我安宁,这时心灵就像是一片虚空,这时任何一点实际存在的非虚幻的东西,进入这个虚空,都构成这个虚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完全的不多不少地表达了那个物,那个东西的全部涵义。就是当我们要“格”一个物,或者说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只是沉默地“看着”或者“观看着”那个物,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都是对那个物的歪曲,于是我们可以干脆暂时不生出任何平常习惯的思维上的应对。

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好像是一片虚空,它本身什么也没有,也就不会有偏见,不会有先入之见,不会有认识的局限,因为我们的心灵此时容纳的正是那个物的全部,而不是关于那个物的某个方面的语言描述。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足够的安静,使得我们的心灵达到能够完全容纳事物本身存在的虚空的状态。这时,你会说那我们怎么说出我们对于那个事物的看法。请不要着急,要记得任何语言的说出,都永远是对于那个事物本体的或局部或片面或歪曲的描述。因此我们何必强迫自己去说呢?

老子第一句话,就是说的人类的这个无法逃避的状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作为事物背后在主宰真理,勉强可以说出来,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恒久的真理了,那里的常,也写作恒。关于一个事物的描述,或者说名字,也可以勉强给出命名 。但一旦给出了明确的命名,就不是可以恒久有意义的名字了 。所以所谓格物,就是面对着事物的本体,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这只是开始,因为我们不能停止在这里,否则我们岂不是只能做哑巴和残疾 。

关键是这个开始,就像是现在的天空,具有无限的深度 。因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心灵,是完全地放着你需要考量的那个物了呢?我们永远只能做到相对程度的安宁。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开始 。不断地从那里开始,不断地从我们一次比一次有深度的安宁开始,面对着那个置于安宁的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处理的事物 。我们可以开始尝试去使用笨拙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很清醒地知道,我们说出来的任何话语,都是有点勉强的。使用语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开始了所谓的思维,所谓的理解。其实我们稍微试验一下,就可以知道,对于一个事物,重复地进行考虑或者理解,每次开始于不同深度的安宁,我们得到的所谓理解,或者说对于事物的描述,必定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清晰度的。

这个把真实事物置于犹如夜空的安宁的背景当中,置于心灵的虚空当中的过程,就叫格物。当然它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能够把自己的心灵腾空,让它什么杂物什么灰尘都没有了。因此格物的功夫,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包括了静心,清空心灵的过程。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