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补足易筋经的洗髓经

可以肯定的是坊间流传的洗髓经不会早于宋明,不过其理路尚可,用于补足作为动功的易筋经是堪任的.
下面我剔除无用累赘之语,径直述说其理路,或有益于时人.
洗髓经属于所谓静功范畴,即:心象的建立-驱动生理功能构建-心象的泯灭-基于新生理功能的心象建立.这么一个循环的进步过程.
因此作为静功的入门,即腾出心力来专事于把握自体的心象之建立,也就是所谓放松与安静的实质.
但平常人的心力总是消耗或者说系绊在日常心理上,常用的两种解脱方式是:
1.替代法,即用本质仍然属于日常心理范畴的操作,例如数息,念诀,行气之类,来强制替代日常心理流,而该操作能够引导到心象的建立.
2.智慧法,集中运用人的思维,或者笼统地说智慧的能力,令人走上自我反省观照之路,以求截断日常心理之根源.

洗髓经采用了后一种方式,开头是总义一篇,以生死问题提人,是常见的法门,因为由浅近的生死问题,就足以令人把整个自我纳入下一步的自我观照之中,并比较易于令人放得下心来.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放心之后,就可以有条件进行全然的内照.内照的结论,就是"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由此而获得心之意念渗透入生理肉体的机缘,那个生理的状态,可以用"神至虚静"来概括.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

渡河之筏正是我们一切的心意神思,使用它们,不是目的本身,而我们的工具,由使用它们我们可以到达真正的虚静之彼岸.然后才是自然的放弃.
"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即证悟发生在细微而缓慢的时候.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该经的基本意象是"静夜钟",第一篇名为无始钟气,使用作为体用两个方面的范畴.应该是沿用宋理学的词汇.而体用的分合与辩证,则是一般的关键,是每个入门者必须自行辨析体悟分明的: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由理气体用之变,进一步来领悟四大皆空,人本幻化的道理,则是该经所达到的义理基础,这就是第二篇四大假合.

第三篇凡圣同归,则是细致地在思维层面说服行者,以求从生死问题入手做透: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第四篇物我一致,则在生死放下的基础上,更提起一个物我抱一的问题,此问题可以说是由思维而至体悟的关窍,各人力气的不同,悟进去的程度也自然不同,然知道走这个门,就是思维这个功能的正确方向.
在以上修心的基础上,乃可以做行住坐卧的实修,为第五篇.
其实如果修心得进境,行住坐卧皆可自知其意,大可不必拘执于任一权宜法门,不过此经说出了几个用意的要点: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

最后才是特制的法门,甚为平和,老少咸宜,凡俗皆适: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
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 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
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

总之此经言语粗朴,面向常人,不在义理上求精微,而为众人铺就便宜之道.正与易筋经之简朴相适.
正所谓大道无奇,践行为实.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