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坊间流传的洗髓经不会早于宋明,不过其理路尚可,用于补足作为动功的易筋经是堪任的.
下面我剔除无用累赘之语,径直述说其理路,或有益于时人.
洗髓经属于所谓静功范畴,即:心象的建立-驱动生理功能构建-心象的泯灭-基于新生理功能的心象建立.这么一个循环的进步过程.
因此作为静功的入门,即腾出心力来专事于把握自体的心象之建立,也就是所谓放松与安静的实质.
但平常人的心力总是消耗或者说系绊在日常心理上,常用的两种解脱方式是:
1.替代法,即用本质仍然属于日常心理范畴的操作,例如数息,念诀,行气之类,来强制替代日常心理流,而该操作能够引导到心象的建立.
2.智慧法,集中运用人的思维,或者笼统地说智慧的能力,令人走上自我反省观照之路,以求截断日常心理之根源.
洗髓经采用了后一种方式,开头是总义一篇,以生死问题提人,是常见的法门,因为由浅近的生死问题,就足以令人把整个自我纳入下一步的自我观照之中,并比较易于令人放得下心来.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放心之后,就可以有条件进行全然的内照.内照的结论,就是"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由此而获得心之意念渗透入生理肉体的机缘,那个生理的状态,可以用"神至虚静"来概括.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
渡河之筏正是我们一切的心意神思,使用它们,不是目的本身,而我们的工具,由使用它们我们可以到达真正的虚静之彼岸.然后才是自然的放弃.
"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即证悟发生在细微而缓慢的时候.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该经的基本意象是"静夜钟",第一篇名为无始钟气,使用气与理作为体用两个方面的范畴.应该是沿用宋理学的词汇.而体用的分合与辩证,则是一般的关键,是每个入门者必须自行辨析体悟分明的: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由理气体用之变,进一步来领悟四大皆空,人本幻化的道理,则是该经所达到的义理基础,这就是第二篇四大假合.
第三篇凡圣同归,则是细致地在思维层面说服行者,以求从生死问题入手做透: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第四篇物我一致,则在生死放下的基础上,更提起一个物我抱一的问题,此问题可以说是由思维而至体悟的关窍,各人力气的不同,悟进去的程度也自然不同,然知道走这个门,就是思维这个功能的正确方向.
在以上修心的基础上,乃可以做行住坐卧的实修,为第五篇.
其实如果修心得进境,行住坐卧皆可自知其意,大可不必拘执于任一权宜法门,不过此经说出了几个用意的要点: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
最后才是特制的法门,甚为平和,老少咸宜,凡俗皆适: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
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 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
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
总之此经言语粗朴,面向常人,不在义理上求精微,而为众人铺就便宜之道.正与易筋经之简朴相适.
正所谓大道无奇,践行为实.
新评论
13 years 4 days ago
13 years 4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