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桥上的直白

大概是1527年的夏历九月初七,阳明先生即将南下平抚土司之乱,临行前两个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进道的涵义上,心思意念是可绝对两分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丝毫迟疑不得,半点混沌不得。故阳明先生常使用善与恶这一对范畴来泛指这两种内心势力。
落实到修证上,那么我们日常究竟该如何做呢?王畿性聪颖,体认到自我心灵本体,是空寂常明的,故认为善恶本无,心意一动,才沦入善恶可判的境界;钱德洪则性笃实,认为心之本体,毕竟只是潜居于后,日常言行,仍需谨守而勤劳,明烛于心,在日常中总是去看出个黑白分明来,总是做出个善恶取舍来。
天泉证道纪
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每与门人论学,提四句为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学者循此用功,各有所得。
绪山钱子谓:"此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
阳明先生用词为“良知”,实则重在“知”字上。人根本的救药,正是在知性的能力上。这个知,是极度强大的领悟和极度困难的证悟的结果。但常人之所谓知,反倒正是昏暗之渊薮,故先生加一个良字,以示此知非彼知。
既然标举良知,那么自然而随后的问题就是,如何由此知达至彼知?先生概括为上面的4句话,由合而分,以灌注精微而充盈的涵义。

先生谓:"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着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权法,权宜之法.之所以由良知一词,分而为四句,正是权宜的说教而已.终究而言,四句话讲的就是同一个东西.

绪山子谓;"若是,是坏师门教法,非善学也。"
先生谓:"学须自证自悟,比从人脚跟转。若执着师门权法以为定本,未免滞于言诠,亦非善学也。"
时,夫子将有两广之行,钱子谓曰:"吾二人所见不同,何以同人?盍相与就正夫子?"
晚坐天泉桥上,因各以所见请质。

夫子曰:"正要二子有此一问。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须用为善去恶工夫随处对治,使之渐渐入悟,从有以归于无,复还本体,及其成功一也。世间上根人不易得,只得就中根以下人立教,通此一路。汝中所见,是接上根人教法;德洪所见,是接中根以下人教法。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然此中不可执着。若执四无之见,不通得众人之意,只好接上根人,中根以下人无从接授。若执四有之见,认定意是有善有恶的,只好接中根以下人,上根人亦无从接授。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漏泄。德洪却须进此一格,始为玄通。德洪资性沉毅,汝中资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为善学耳。"
自此海内相传天泉证悟之论,道脉始归于一云。

Comments

Re: 天泉桥上的直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以前看过,颇有印象。今天读到这篇,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注意到了这四句的递进,或者说递退吧。今天再读,被yijun提醒,突然看到了四句背后的一个意念,大概就是“众生平等,心怀慈悲”吧。但,似乎路仍未到尽头,如果自己凭空想象的这句话也越过呢,背后是什么?不知道。只是从王阳明看到了背后佛的境界,而这是终极了吗?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