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现象分析案例1

本来在[断头而生]里面是要开始做坚硬的个体分析的,但一直拖延下来,刚才看到一个不错的例子,材料合适,故而无可拖延了。

所谓个体的现象分析,首要的材料是其自语的内容。网络带给现代社会的一个新局势,就是自语的公共化,特别是由交互的BBS发展到以个体为中心的Blog,自语几乎成为我们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这样一个局势的后果需要另外的讨论。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由自语的内容切入对个体的现象分析。
首先自语的主体,是一个结构意义上完整的个体,其自语是一个整体背景下的波光粼影。
那么分析的目的是令那个整体呈现出来,而后在一系列案例的背景下,可预期一个框架的呈现,使得框架底下的个体获得一个位置。

这样的位置描述,有可能是令被分析个体厌恶甚至反感的,所以这里引用我在网络搜索到或偶然看到的公开的材料,绝对不给出处,希望不至于被原作者认为是冒犯。

先把我所使用的材料引用于下:
|>

*** wrote:
__不要未来,只要现在__
有时侯想未来,会感觉器官受罪。
精神没有虐带肉体的权利,所以,不要未来,只要现在?
完全一套玄学的东西,不过有时侯也能拿来救人,此谓“拿来主义”。
到底有多少东西能拿来用,这个超出了我的智力;
到底该拿哪个用,这个听命于我的感觉。
采取一种行为方式,就要为一种行为方式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累及于人,自己乐意,可以无悔。

__人生就像一团迷雾__
你始终看不清前面的路,你不会因为用大脑而感觉舒服,除非你有两类本事:
要么你管得住你的大脑不要去多运转,要么你能足够高速的运转你的大脑,顿悟一切。

__古有古人的难处,今有今人的悲哀__
古人有古人的难处,比如物质的相对不足,今人有今人的悲哀,比如精神的绝对荒芜。
不知道算不算佯谬,人似乎会越活越湖涂。
孔老夫子是圣人,孟夫子亚圣,接后就是大家一帘儿的向前看齐,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
古人活得难,难在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今人活的悲哀,悲哀于精神的高原被砍成了荒原,没办法,自己伺候不好啊。
也难怪,那些“古大人”,还不懂怎么去尊崇呢,现如今的“新秀”却又硬是让你眼目都不暇接,更别谈什么消化吸收,辩是明非了。
唉,真是无也哀,有也哀,少也哀,多也哀呀。

无奈,无奈,还是敬请各路圣贤让小路,俺们谁都别睬独自步吧!
haha~~~

__好坏网虫__
很多时候,你对某件事情有所嗜好,大部分并不是因为你能高尚到纯纯粹粹陶冶于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一些其他的缘因,譬如说某些情愫。
总有人说我是网虫,因为他们觉得花多一点时间上网的就是虫子。我总觉得,网络上的虫子也有不同各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不是在耗费生命的虫子还是好虫子。我不是坏虫子。

网络和现实都是存在共生的世界,无论置身于哪个世界,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并且不为你的行为而悔怨多少,那么你还是该高兴的。

我是个好虫子。

__我不是个自信的人__
从我知道自信是什么意思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不是.
所有的情愫当中,我最缺的不是关爱,情爱,是鼓励.
我持续性地沉浸在鼓励别人的幸福当中,却始终不能很好的鼓励自己.
我不是个自信的人,不自在于表现自己,连说话都不敢说满.
我不是个自信的人.
......
|>

首先捻出可讨论的几点来:
*言语,或者文字,都可以具有一种__完成__的作用。
所谓完成的作用,情态上看,可以是情感的圆足,意象的稳定明晰,很大一部分的情况,是夸饰。
这个问题完全不涉及到言语的内容,而单只是在语言功能的意义上来考虑。
从语言心理的角度来看,倾诉,写作,记录,叙述,感慨,...是同一个过程不同情态的指称,该过程基本的功能,是令感知或感觉稳定而清晰出来,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文字和言语,甚至包括大部分的所谓思想,都是属于这个形态的什物。
这里边问题很多,例如
感觉在程序上何以需要稳定清晰出来呢?
可以开口的前提是什么?
...
与这里的材料有关的是,言语反过来诱导和强化了说者的感觉,而如果这个感觉本身是处于迷惑的位阶,则结果是对其构成巨大的障碍。
*一个感觉总是途中的,如果在感觉之前横立着言语的障碍,后果就是易于测断的。
至此,就可以回头来看上面的材料。
首先该作者运用文字对于自身感觉的表达能力大体上属于中等。因此在捕捉力度不足的地方,一般的反应都会是倾向于借助于文字字面的逻辑完成,这种字面的完成的力度,显然是飘浮于其真实感觉之上的。

Comments

很希望被你分析

在你的网志里有许多非常深刻而有趣的分析,我倒是很希望有人对我进行分析:)呵呵

如何由自语的内容切入对个体的现象分析?我现在常用人生十大层面这个模型来分析文字的内容:因为网络里面的人和文字太多,没有时间逐个去看!一般来说,文字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一个非常具体而且操作性强的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以文取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单单倚重文字方面的现象分析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假如要对人进行确切的分析,可以把“自语”扩大到身体语言,口语,任意涂画等方面。古人在相人方面具有独特的方法,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比如曾国藩的《冰鉴》。自我的凝固里谈到的问题也许和人的分析有关的。假如单纯的看“自我”这个词,似乎并不能给我们任何有益的启示。就我现在的看法,自我在现象上并非如语言中的这个词这样,有固定的对应之物。也就是说:自我是在延续(前一个自我)的同时(向着下一个自我)变动着的,有着层次和等级的差异。傅伟勋先生在阐述人生的时候,把人生的方向定义为”向上“和”向前“两个方向,具体的人就存在于这个坐标之中(大意如此)。应该说,完全凝固了自我的人实质上是很难存在的。如果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人一生中自我的变迁完全是一个有着许多拐点的曲线,这不同的拐点就是这个人曾经凝固过的自我的具体的指示,这个拐点的坐标,反映了这个人在”向上“和”向前“两个方向上的具体生存状态:成功或者失败,快乐或者悲伤,高雅或者低俗,等等。当然,一个曲线是无法完全反映一个复杂的人的全部的,但是,所有这样的曲线的结果,肯定和命运有着某种联系。假如确实存在着命理这种学问的话,分析一个人可能就多了一个角度:遗传的角度。

忽然想到,过分拘泥于语言现象的分析可能并不是个体现象分析的最好方法,因为语言要成为可见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如你所说的:

感觉在程序上何以需要稳定清晰出来呢?
可以开口的前提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如果不是想写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在这里,根本不会熬夜在这里写东西的;虽然我也写过不少网志,但是结果却是越写越觉得无话可说--甚至于要删除以往的帖子,回到零的状态。

我所指的分析不是你所指的分析

1,我之所以只谈基于言语的分析,首先是因为言语是最易得的原料,再者言语是涵义的直接承载者,因此基于言语做分析,是一个界限明确的定义.
2,我所指的分析,是局域性的分析,或者说就是一言一语之间的分析,你的回帖中所言的分析,是更大范围的分析,在我的流程里面,是局域性分析的一个结果.
3,稍后再分析你:)

你的回复澄清了我理解上的疑惑,谢谢!

最近我天天读这里的帖子,这里很多东西都具有启发性,能在网络里面遇到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实在难得!先生能在百忙之中详细指点,实在让我感动!只希望你不会厌倦我的频繁回帖:)谢谢!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