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摘出来,放这里.
|>
利玛窦中国札记 wrote:
最后,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
历史文字的理解,最要紧的是亲近。
上面这段叙述,传达给人的是一个场景或画面:
盛大的焰火晚会
小时候玩过从烟花厂弄来的半成品,还有配套的工具,也就是一个弯头的锥子,可以在花炮的尾端钻上自己设计的喷焰道,希望它怎么飞怎么喷,就反过来想该设计怎样的喷道,当然更多的花样还需要在装药上做设计,这点超过了当时我的制作范围,不过,我想,整个的思路,应该是跟千年来的匠人是一致的。
从现象上来看,利玛窦所感慨的差异,能够说明什么呢?
能够说明的,肯定不在个体心智上,因为技术只是一个积累的差异,而不是个体能力的差异。
比方说,我那位1岁8个月大的小侄女,她一次用双手抓住一个大可乐瓶的颈部,试图将之放入一个齐她头高的篮子里面,但瓶的下部妨碍了她放进去,于是她很直接地做出一个调整:
蹲下来把瓶子重新放到地上,双手握住瓶子的底部,再此站起来,成功地把瓶子放入了篮子。
这样一种属于人类的心智能力,其实就是贯彻到技术里面的核心,任何一个人都拥有,差别只是积累背景的不同。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一个文化群体。
因此技术表象的不同,能够说明的,是技术推动后面的力量的差异。
无论如何,长久以来就熟悉了火药的中国,没有足够的发展火器技术的动力,都是一件令人迷惑的事情,尽管火器的技术设计到火药化工和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各个方面,但是都不构成根本的阻碍,那么阻碍在哪里呢?
设想另一个历史。假设能够制造佛朗机火炮的某个小国家是与中国接壤,那么长期的摩擦下很难想象中国不会发展自己的火器技术。
技术源于需求,需求则源于政治与文化。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