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er流行的一个问题,也记录一下,阅读史,或者说对于书的狂热,是我20岁之前的一个中心之一。
0~3岁:
忘了,只记得个别场景,诸如第一次刷牙,...
3~6岁:
连环画,别人的,鸡毛信,平原游击队,之类,喜欢用薄白纸蒙在上面临摹,以及一堆人玩鸡毛信的游戏...再就是拥有的第一本订阅杂志红领巾,开头几期叫红小兵?
6~11岁小学:
一堆杂志,儿童时代,科学画报,当时里面的连载外国科幻最好看,
小学科技,中学科技,一套英汉对照的科普图画书,不知哪里来的,照图做了电磁铁,电铃,小电机,以及杂志上的木头吹塑纸的飞机,弹射飞机,舰船模型之类,各种小制作,大概是我小学时代最幸福的体验
到处找高级点的科学类教材看,一套世界自然之最,印象极深刻,我姨妈他们使用的文革时代的中学理科教材,当宝贝了看,那个时代的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呵呵,很满足我的求知欲
再就是泰戈尔的小说,记得一次操场上开会一口气看了很多,就想着那个跟着马戏团小女孩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其他小说就没印象了
热衷看当时流行的武术杂志,自己开练
11~14岁初中:
初中对几何入迷,偷大哥的数学书看。不知哪里来的一本从一到无限大,极好。买到一本三角形内角和大于360度
开始看家里的马克思,恩克斯著作,由此而开始念西方古典,黑格尔的那套美学,看得很有味道,还有朱光潜李泽厚的一些书
记得初一,一个小学同学进了工厂,把第一个月的工资都寄给了我,叫我买书看,说是将来也许可以再给他看...
再记得一次在书店看到了3本实在是舍不得丢的书,找外婆拿了5元钱,买了回来,记得有本西方哲学史
看了些西方古典小说,但唯一记得的是念过少年维特之烦恼...
制作东西和小实验越来越成规模...
有了一个进县图书馆看书的机会,瑞兹尼克的那套物理学,一本美国人给大学文科生写的偏重介绍科学史的物理学,开始各种的书都有机会看到了
买了些武术书籍,有本通臂拳,是花了最多时间看和练的
14~17岁高中:
开始认真读中国古典老庄孔孟之类,此前的入门,居然是中学语文教材里面的古文课文,可见课文挺有价值!
系统购买中华出的诸子
高中物理老师送的一套中译科学美国人杂志,太好看了
找了大学的数学物理教材念,学得不好,走了歧途。
那个时代的必修课:看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侠。
手抄了黄帝内经的一些章节,因为实在是买不到。
17~21岁:
这个阶段基本是沉入中国和东方的古典。
一点微薄的工资,全用来邮购书
25史,道藏,13经,佛经,弄到了几乎全套的《考古》,《文物》杂志,偷来的...
阅读量并不大,只是把心都沉到了过去...
21~31岁:
可以使用北大图书馆了...
文科二楼北头的阅览室,拿一匣子线装书,很有些感觉;三楼南面的理科研究生阅览室是个大宝库,一堆大师的初版原著,看不懂的翻着,也积累了些感觉;去得最多的是二三楼南头的教参阅览室,还有北面去看大幅面的解剖彩色书,生化,细胞,神经...
印象深的:柯朗微积分教程,方励之的力学,几本英语大字典,神经科学百科全书。
听了受益匪浅的课程:陈禀乾的电磁学,俞允强的宇宙学,郭懋正的泛函分析-李群及其表示-算子代数,蓝以正的李代数, 姜伯驹的同调论,彭立中的调和分析,赵春来的交换代数。
特别是郭懋正老师,永远感怀。
期间遇到的值得推荐的两个人:[阿罗频多|http://krsna.lamost.org/engine/tags/aurobindo],马一浮。
03年后,看书不多了。
Comments
我的阅读没有你广泛和深入
0~6岁:
没有印象了。好象根本不知道有书这种东西。
7~12岁小学:
大概7岁左右开始上半年级,类似现在的大班幼儿园阶段,除了课本之外,依然没有机会接触到书。小学阶段不过是买一些习题,看一些连环画之类的东西,基本上不记得了。
12~15岁初中:
开始学习英语,非常喜欢。有机会独自在北京琉璃场买书,买了很多传统国术方面的东西,各种武术理论烂熟于心,但是至今没有掌握一套拳术。武术理论里面涉及到许多道家,佛家的东西,也许正是这些东西阻碍了我练习很实用的套路和器械吧。到书店里看到周易类经之类的东西就看,也买了一些书。可惜买的周易尚氏学,类经被父亲北京的一个好友借走,他留给我五块钱让我再买,直到很久以后我才买到。。。
15~18岁高中:
天天收听BBC WORLD SERVICE,沉浸在别样的世界里,不记得读过什么书。
19~23岁:
混乱的大学时光,基本上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也不知道学习什么。很想辍学,没有被父母准许。喜欢逛三联书店,也买了一些佛经,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都没有仔细看过。
23~27:
找工作是我的工作,找工作之余研究各种命理书籍,但是并不精通五术中的任何一种。
2000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开始利用网络充实自己。2004年开始知道BLOG,主要通过BLOG学习。现在觉得,BLOG这种形式只能是书籍的辅助,要想利用网络做具体而深入的事情,基本上还是一种梦想。
命理之学呵呵
实在是歧途~
周易,我个人认为念王夫之是个好的入门正途。
运交华盖啊~~
鲁迅《自嘲》所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即是我前半生的写照,至于能否如鲁迅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则尚在未知之数也!
王夫之?好,那就如君所示,研究研究。我属于买书而不读的那种,潘雨廷的《周易表解》是我入门的书,虽然只是粗略看了一些,却已经感受到古往今来研究周易的许多弊端了。中国的许多学问不是为了普通的大众的,--也许所有的学问都有这个毛病。研究命理可能是歧途吧,但是至少因此让我有了一些自知之明,比起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我的选择可能更符合实际一点。谢谢指教!
不是你的推荐,恐怕我今生未必会知道阿罗频多
--可惜我现在对于单纯地探究生命意义的学问已经觉得乏味了。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终生不会有最上层的需要,这才是应该重视的地方。我看的最多的书是南怀瑾的,现在觉得他其实还是有不少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会--大师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借助他人的智慧成就,而不论他的见地和修行有多高。
好像是陈述自己的成长史
我花了很长时间,用来犹豫是否要参加这样一种类比的表白。yijun 似乎是与我生活在相同年代的人,而 yichenye 看起来要比我们小一些。
呵呵……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我虽然是理科(应用理科)出身的人,却对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不禁然地想到是不是我错选了人生的方向?
实际上我读什么样的书,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的。
0~3岁:
记得个别场景,诸如第一次遇见叫“清凉油”的东西,...
3~6岁:
连环画,别人的,好孩子画报(记忆深刻),《工农兵》,之类,喜欢用薄唐纸蒙在上面临摹,以及一堆人玩“过家家”的游戏...确切地讲“抓小偷”的游戏还是常玩的。
6~12岁小学:
一堆杂志,《丁丁历险记》,《少年科学画报》,(亦然)当时里面的连载外国科幻最好看,小学科技,中学科技,一套德国人写了翻译成中文的科普图画书(什么名字不记得了),不知哪里来的,照图做了电磁铁,电铃,小电机,以及杂志上的木头吹塑纸的飞机,弹射飞机,简易电话之类,各种小制作(记得做了几个望远镜),是我小学时代的一部分幸福的体验。(要知道那时候老师和家长不大赞成我们作这些的)
随处翻找高级点的科学类教材来看,一套《飞碟探索》,印象极深刻,我舅姥家里的文革时代的《趣味物理》,当宝贝看了,那个时代的书籍紧密联系好奇和神秘这样的字眼,呵呵,很满足我的求知欲…………
再就是叫《小叮当历险记》的小说,记得一次假期一口气看完了,还不过瘾又看了一本《密林虎踪》...其他小说就没印象了
热衷看当时流行的武术杂志,但是自己开练缺乏他人指导……(比比看谁能从树上跳下来而不拗伤脚,比试胆量在那时很流行)
12~14岁初中:
初中对几何入迷,当时只有《几何》能考百分。一本《从一到无穷大》,极好。找到一本《金银岛》
开始看家里的马克思,恩克斯著作,由此而开始概念西方古典,黑格尔的那套美学当时只是知道一些,(确切地讲,知道名字)
记得初中时期我还是买不起书刊的,一般来说相互借阅的行为十分广泛。《丁丁历险记》就是在“书摊”上看完的。
再记得当时可以幸运地在电视上了解一些西方文学史,好像栏目叫做《外国音乐》
看了些西方杂文,唯一途径是一本叫做《读者文摘》的杂志...接触到一本《辞海》简装本。
制作东西和小实验越来越广泛但不成规模...当时疯狂地想要“飞翔”你们要是知道我家乡的蔚蓝天空…………风筝,和飞机模型做得最多。
有了一个进图书馆看书的机会,主要是些杂志,一些外文杂志(科技类)翻不懂,但是好奇。开始各种的书都有机会看到了
买了些围棋书籍,有本聂卫平写的忘了名字,看日本人写的一套《管理丛书》,花最多时间是用来幻想的(思考吗?我以为不算的)。
14~17岁高中年代(中专,现在的专业):
开始认真读中国古典《易经》之类,之后才有老庄喜欢韩非子看到《三国》,此前的入门,居然是中学语文教材里面的古文课文,可见课文确有价值!
仍然没有钱来购买书籍,用钱最多的是电脑游戏。
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一本《量子论》竟被老师贬为无知…………
本来《从一到无穷大》中得到启发很想认识一下“相对论”的,发疯一样地找一些数学书来看。
学到计算机课程,开始翻阅大量的计算机杂志,当时是无线电爱好者喜欢讨好《电子学》老师,记得姓“任”。
读到了冰心翻译的《纪伯伦诗集》。
那个时代的必修课:看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侠,还有古龙。
手抄了《纪伯伦诗集》因为说不出的缘由…………
17~21岁:
这个阶段基本是颓废的,在一个同事的影响下开始喜欢“亨德里克.庞龙”第一本是《人类的故事》开始明确了解西方哲学和历史。
不厌其烦地听BBC的广播,改进短波收音机。 下狠心买了一台电子调频式的收音机…………
21~现在:
一直在看书,网络的应用实在恰到好处地满足着我的需要………………
呵呵确实是同时代的人啊
共享了很多同样的回忆:)
发现“读书timeline”是一个游戏
读书timeline
这种游戏似乎是网络交往不断深入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标志,和以前的“怪癖”游戏相比,这个游戏暴露的隐私更多。
Re: 发现“读书timeline”是一个游戏
------------------------------------------------------------------
作为普通人,我们有多少可隐藏的呢?
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也没有值得隐藏的,同样,
也没有可公开的和值得公开的,这就是普通人吧?说实话,在知道这是一个游戏之后,我很想删除我的那些留言还有我在网络里面的其他文章--虽然这些文章的存在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唯一的收获是依据yijun先生的指点看了王夫之的《周易稗疏》,加深了对于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