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一个显然的物理化的描述出来的流程:感于物->心动->形于声->声相应而变而成音->遵照音而让其他发音物体包括声带和乐器都动起来,而产生最终的乐。
物,指一切可构成你的对象的东西,因此并非仅指物体。
心,指作为主体的自我。
动,相对静。
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声音。
音,呼应内心感动而发出的声音,最重要的,声音的相互应与变,就是指音乐发生心理上声音线性序列的内在逻辑,遵此逻辑,而产生音。至此,音还只是一个抽象的音阶上的物理概念,这样的音,还必须靠声带和乐器来实现,而声带和乐器的实现是什么?是人类的行为,而这个行为本身,才最终产生和构成乐。这个乐,开始赋有了人类心绪情感的涵义。所以,音和乐,是两个需要分离的概念。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然后,再反过来说。从我们的情感,到音乐的生发。
大体上,可以分出最粗略的六种感受:哀、樂、喜、怒、敬、愛。由这六种感受而生发的音乐,各有其基本的格调。
这里要紧的一句话,“六者,非性也”,就是说这六中感受,并非我们的本性,而只是我们临时或当下,与物的交互感受,而这种感受,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是必须纳入被审视和治理的范畴,而这个治理的方法,甚至是全面,由个体内心直到社会及统治。即:禮、樂、政、刑。乐,在这里四居其一。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閒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这在今天要认同,似乎有些困难,其实不然。
因为,一个社会的流行音乐,是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的,只是这个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的层面,比一般所谓的社会心理,更为深在。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在《乐记》写作的时代,人群规模尚小,群体中个体的个性化空间尚不如现代人的可能性大,也因此,在那个时代,音乐的表征能力会更明显。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声、音、乐,在这里做了更深刻的区分:声,是动物皆能够接收的信号;音,是人类开始有的感情表达;乐,则属于人类心灵的运用,知乐,就是知道如何运用人类的此一权能。然后,由乐而抵达礼,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最终臻至德。
因此,这里同时也给出了一个人类修行的道路。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以上面阐述的原则,就可以知道,世俗常常误会禮樂的本义,这里固然是针对那个时代的具体现象而言的,但“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的原则却是亘古难变的。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為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惡,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进一步,这里很清晰地阐述了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心理的潜变通途。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是指人的基本状态,一个什么都没启动的状态。
惑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把一个基本的人扔到一个环境中,人与物的交互作用就开始了,因此这个动,是人性的属性。
物来了,开始认知的进程,自然就产生具体的好恶。什么是好恶?就是组成你的情绪或情感背后的东西。
然后就是最要紧的情况:好惡無節於內,再加上,知誘於外,再加上,不能反躬,就会导致,天理滅矣!
好惡無節於內,就是情绪、情感、不知道节制地喷发,或者说倾诉。常常,这种喷发,是被世人评鉴为艺术力量、或者艺术内涵的,现代或者西方的艺术观念里面,惘然没有节制的概念。
知誘於外,在现代或西方的观念里面,知,也是中性的、不需要价值评判的,只要是知,就是力量和内涵的表达。但在我们的观念里面,知,同样是一个需要反观、需要超越的范畴。
所以,最后是反躬,就是我们超越凡尘的最后的路、唯一的路。
不能走上去的后果是严重的,天理滅。
天理,这是一个如此伟大的观念,只有当你把天理所表达的气概,和西方的类似地位的观念来做比较,也许可以体会得到。
夫物之感人無窮:纵肆于物之感人,乃是由于人在生理的层面,被感动可转化为一种享受,常常,我们沉溺于感动,而忘记了领悟的职责,就是因为,我们贪于享受。例子:我们不懈地搜求(创作或收听)新鲜的音乐,重复某类的感动;我们极致化对色彩与光线的追求,甚至动用技术的手段;甚至,我们制造出毒品,强化某种感染;...
而人之好惡無節:感动、情绪、情感,常常是被无条件推崇的,甚至,是被人靡费无度地加以堆积的,因为所谓的艺术,常常就是指在那个单薄的层面上狂肆而为。
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意象上,这句话就是描绘一个无止境吞噬外物的人,因贪婪而失去对自身正当位置的省视。因此,进一步可以说,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单纯个体的对于自我内在的无节制,这样一种态度,就必然会铸造整个社会的心理层面,并进而决定社会的更多层面,於是有悖逆詐為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惡,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试看今日之世界,如果不是强行以法律和妥协政治画下底线,如果不是以社会福利平抑社会不公和不均,岂不就是这样的结果?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基于以上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政治上的统治者,会如何负起管理社会的责任?归纳起来,就是禮樂刑政四个方面。当然,在今天,社会的尺度变大了很多,具体的操作会变得更为复杂,但原理还是有效的。只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尊重个性,需要新的考虑。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新评论
13 years 5 days ago
13 years 5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