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的自家餐厅

野生的哺乳动物一部分是相对的定居者,那么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这类动物,例如长颈鹿,是否具有私有的概念,以及它如何界定自己的私有财产。动物当然没有货币,也没有工具和家私,它只需要食物,最多再就是一个窝。那么有可能成为其私有财产的就是它的食物产地或者说“餐厅”了。

财产有多少

根据动物具体的食性,一块固定大小的地域所能够持续性产出的食物当然是有限的,那么一个动物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并维持能够满足自己基本食量需求的产地,就好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拥有一份能够挣取足够薪水的工作,从而为自己以及家人的餐厅提供足够的食物。当然,我们不能先验地认为动物具有和人一样的智慧,可以用来算计自己所拥有财产的数量,我们能够做的,首先就是实际地观测动物个体的固定觅食区域的大小,再试图归纳出一些可能的规律出来。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动物的觅食领地大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当然对于喜欢独居的动物,例如地鼠,老鼠等,是考虑一个个体的觅食领地的范围大小;而对于喜欢群居的动物,例如野牛,驼鹿,大象,长颈鹿等,是考虑其一个相对独立群体的觅食范围大小。就好像我们人类常常要问的一个问题,这个地球究竟能够养活多少人,一个地域究竟能够养活某个动物种类的数量,是衡量该地域的生态规模的基本数据,也是决定该地域的种群分布密度的根本约束条件。
动物学家在野生动物身上放置无线电信号发生器,利用遥测的方式测量了大量动物样本的觅食区域大小,得到的结果令人感到意外。本来人们直观地认为,一个动物所需要的食物当然是和它的代谢率成正比的,而很早以来就发现了的一条动物生理学规律,即动物的代谢率和它的体重的3/4次方成正比,从最基本的动物新陈代谢模型也可以得到这条规律。那么很自然的,动物食量也同样地和它的体重的3/4次方成正比。如果假设对于一个动物来说,它的食物是均匀分布在地面的,那么能够保证其摄食要求的觅食范围面积,也应该和它的体重的3/4次方成正比。但实测的结果表明,对于比较小的动物而言,例如老鼠,这个规律是近似成立的;而对于越是大型的哺乳动物来说,例如长颈鹿,它所实际占有的觅食领地,越是比根据那个规律的计算结果要大。实测结果表明,对于大型哺乳动物,其觅食领地的面积和体重成正比增长,甚至增长更快。

越多越好

那么为什么大型的动物需要占据比自身或者群居家庭所需求的更大面积的觅食领地呢?我们不妨先从直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小到老鼠,大到大象,其运动速度的差别肯定没有体重的差别那么大,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如果动物甲比动物乙的体重大一倍,那么它的一般的日常运动速度未必能够达到乙的一倍。特别是对于同种动物而言,体重可能相差几倍,而运动速度却相差不多。我们可以想象运动速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动物每天的活动范围的大小,从这个角度而言,体重越大的动物,比方说重1吨的大象甲,其每天所能够巡游觅食的区域面积,和体重0.5吨的大象乙每天所能够巡游的觅食面积相比,可能差不多。单纯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的话,那么得到的结论就会和我们的实际观测恰恰相反,即大型动物的觅食领地范围大小应该比根据体重3/4次方成正比的估算来得小。所以如果只是从动物的体能来讲,体重大的动物,尽管其所需食量要相应增大,但其占据觅食领地的本领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增强。即它不能保障自己拥有一个边界明确的,能够满足自己代谢需求的觅食领地,不被邻居侵犯而使该领地有限的食物资源遭受损失。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这个问题,恰恰是从这个不足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这个现象。即可能正是因为越是大型的动物,其运动能力并不能成正比地增强,所以它可能采取了另外一种“占有策略”,即并不是通过自身体力来占据一个边界明确的私有领地,以寸土必争的精神防御邻居的侵犯,而是淡化私有观念,一方面为了保障和自身体重相符的食量来源,而尽力增大自己日常所能巡游觅食的领地范围;另一方面又并不排斥和邻居共享一定面积的觅食领地,那样就使得动物学家从无线电遥测数据上所获得的动物日常觅食范围,实际上比体重3/4次方律所估算的结果来得大。

可容忍的共享和社交

我们从《动物世界》之类的电视节目当中就常常能够看到,大多数动物都会为了争夺和保卫自己的觅食领地而发生武斗,因此领地的私有观念肯定是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世界的。那么大型动物的觅食领地实际面积违反体重3/4次方律,是不是真的表明动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修改占有策略和淡化私有观念呢?实际的遥测数据所描绘的动物个体活动区域图确实表明了这点,即越是大型的动物,邻居之间相互重叠的觅食领地越是明显,其区域越大。为了更加彻底地研究这个现象,最近美国和英国的一组动物学家采用了非常有意义的新方法,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型动物的这种友邻策略。
他们借鉴了物理学里面对于气体分子运动的处理方式,把每日到处游走觅食的动物看作是做无规运动的气体分子。而当动物邻居之间碰头,然后相互和善地望一望,再和平地分手道别,各自识趣地继续自己的觅食之旅,这样的场景则被他们比拟成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一碰即散。物理学家对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这种随机运动加碰撞的问题早已有了非常透彻的研究,即通过一些数学方程,就可以严格地计算出气体的各种物理性质,比方说单个分子平均的能够自由飞行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分子之间就立刻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和别的分子发生碰撞。显然,如果完全把日常到处巡游觅食的动物看成是一个个的气体分子,就可以尝试性地研究一个地域里面所有动物的各种分布形态和参数。从我们比较容易实测的参数出发,例如动物觅食行走的平均速度,它每天的平均食量,在该地域其所需食物的平均产量等等,而得到它的平均自由程,也就是一个个体平均走多远就会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遇到邻居,以及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邻居之间共享的区域大概是多少。
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邻居之间的共享地带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动物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正是发生在这个地带。也正是在这个地域,单纯而简单的私有概念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就是由于自身的生理局限,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接受利益的共享,这样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显然是最吸引人去研究的地方。因此下一步,该研究小组还试图从那个模型出发,研究几个非常关键的数据,例如动物邻居之间的所谓发生相遇,其最大的距离可以是多少,也就是邻居之间相距多远,就可以相互发现对方,而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和邻居共享的觅食地域。这个数据显然从动物自身的角度来看的话,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对于人来说,我们希望自己的私有空间一般得多大,才足以保护自己的隐私,而超出这个范围,就得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社会交往的范畴了。

因此,当我们清晨起来,坐在自家餐厅吃面包喝牛奶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当长颈鹿在它自己的“餐厅”嚼树叶的时候,是不是同样的惬意呢?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